枯竹褐
kū zhú hè
  • 拼 音:kū zhú hè
  • 注 音:ㄎㄨ ㄓㄨˊ ㄏㄜ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绘画颜色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像诀》:“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枯竹褐,用粉、土黄入檀子一点合。”

  • 基本含义
    指枯竹的颜色,形容枯燥、单调、乏味。
  • 详细解释
    枯竹是指干枯的竹子,褐色是指棕色。这个成语形容事物干燥、单调、乏味,缺乏生气和活力。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文学作品的内容枯燥乏味,或者形容生活中的某种状态乏味无趣。
  • 故事起源
    枯竹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儒家学者,他有一次游历山林,看到一片干枯的竹林,心中感慨万分。他用枯竹褐来形容这片竹林的颜色,同时也借此形容人们的思想陈旧、乏味。
  • 成语结构
    形容词+名词+形容词
  • 例句
    1. 这部小说的情节枯竹褐,一点都不吸引人。2. 这个演讲的内容枯竹褐,听得我都快睡着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枯竹丛,竹子都干枯黄色,没有一点生气。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枯竹褐相似的成语,例如枯木逢春、枯木生花等,来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枯竹褐,一点都不好玩。2. 初中生: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些知识点讲得太枯竹褐了,很难记住。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枯竹褐,缺乏新意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