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
míng chá
  • 拼 音:míng chá
  • 注 音:ㄇㄧㄥˊ ㄔㄚ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明察 míngchá
    [perceive] 明晰地看到;机警地发觉
    明察秋毫

  • 反义词

    臆测

  • 详细解释

    (1).谓观察入微,不受蒙蔽。《左传·昭公六年》:“圣哲之上,明察之官。”《旧唐书·李晟传》:“临下明察,每理军,必曰某有劳,某能其事,虽廝养小善,必记姓名。”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 时敏 ﹞赋性明察,有吏治才。” 何其芳 《论快乐》:“ 高尔基 说 列宁 是那种明察的、有大智慧的、而且大智慧中有大悲苦的人。”
    (2).严明苛察。《史记·平準书》:“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明史·刘安传》:“人君贵明不贵察。察,非明也。人君以察为明,天下始多事矣。陛下临御八年而治理未臻,识者谓陛下之治功损於明察。”
    (3).明白清楚。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 汉灵帝 梦见 桓帝 怒曰:‘ 宋皇后 有何罪过,而听用邪孽,使絶其命? 渤海王 悝 既已自贬,又受诛毙。今 宋氏 及 悝 ,自诉于天,上帝震怒,罪在难救。’梦殊明察。帝既觉而恐,寻亦崩。”

  • 基本含义
    明察指的是能够深刻洞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能够准确判断事物的好坏、真假。
  • 详细解释
    明察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明指明亮、清楚,察指观察、看清。明察即指能够看得清楚、洞察得透彻。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洞察力和智慧,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 使用场景
    明察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可以用来夸奖一个人聪明、机智,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过于狡猾、刻意隐藏真相。
  • 故事起源
    明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下》一章中。故事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一次辩论。孟子问公孙丑:“你能否明察秋毫之末?”公孙丑回答:“不能。”孟子说:“你能否明察大衍之指?”公孙丑回答:“不能。”孟子指出公孙丑的智慧有限,无法看到微小事物的细节和大事物的全貌。从此,明察一词成为形容人聪明、洞察力强的成语。
  • 成语结构
    明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形容词“明”和动词“察”组成。
  • 例句
    1. 他的明察力使他在商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 只有明察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明察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山上,透过望远镜看到远处的事物,将事物看得非常清楚明亮,从而联想到明察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和文学作品,提升对明察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洞察力和智慧相关的成语,例如“洞若观火”、“目光如炬”。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明察力让我感叹不已。2. 初中生:他的明察力使他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3. 高中生:只有明察社会的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4. 大学生:他的明察力和决策能力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