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鹄类鹜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kè hú lèi wù ㄎㄜˋ ㄏㄨˊ ㄌㄟˋ ㄨˋ

    刻鹄类鹜(刻鵠類鶩) 

    亦作“ 刻鵠成鶩 ”。1.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后汉书·马援传》:“效 伯高 不得,犹为谨勅之士,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者也。效 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宋 黄庭坚 《与赵伯充书》:“学 老杜 诗,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也。”

    (2).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鵠类鶩,则无所取焉。” 清 卷盦 《<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

  • 基本含义
    比喻把高明的人看作平庸,把平庸的人看作高明。
  • 详细解释
    刻鹄类鹜这个成语由“刻”、“鹄”、“类”和“鹜”四个字组成。其中,“刻鹄”指的是刻画天鹅,天鹅是一种高贵、美丽的鸟类,而“类鹜”则指的是把天鹅看成是鸭子。成语的意思是把高明的人看成平庸的人,把平庸的人看成高明的人。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他人的误解和判断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外表平庸、普通的人,但他们内在却拥有非凡的才华和能力。而有时候,我们又会过分迷信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对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视而不见。因此,在评价他人时,我们应该以真实的本质和能力为准,而不是仅仅看表面。
  • 故事起源
    刻鹄类鹜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故事中,有一位叫做“鲁武公”的人,他在一次宴会上邀请了一位名叫“孙叔敖”的智者。孙叔敖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但他的外貌却非常平凡。鲁武公的朋友们都对孙叔敖的外貌不屑一顾,认为他不可能有什么出色的才华和智慧。然而,当孙叔敖在宴会上展示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时,鲁武公和他的朋友们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的误解。于是,这个故事就成为了形容对他人误解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主语+刻鹄+谓语+类鹜
  • 例句
    1. 他是一个外貌平凡的人,但他的才华和智慧却是刻鹄类鹜。2. 不要只看表面,要学会识别真正的才华,不要犯刻鹄类鹜的错误。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刻鹄”和“类鹜”这两个词进行对比来记忆这个成语。刻鹄代表高明、美丽,类鹜代表平庸、普通。刻鹄类鹜的对比,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以貌取人”、“盲人摸象”等,来丰富对人性和评价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以前看过一个漫画,里面有一个小猫,它看到一个大老鼠,就把它当成了老鼠,结果发现那个老鼠其实是只大老鹰,真是刻鹄类鹜。2. 初中生:有些同学总是以貌取人,只看到外表,却忽略了内在的才华,这是一种刻鹄类鹜的错误观念。3. 高中生:在大学的招生面试中,面试官不仅会关注学生的成绩,更注重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潜力,这是对学生能力的真实评价,避免了刻鹄类鹜的错误。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刻鹄类鹜”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