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亭
sōng tíng
  • 拼 音:sōng tíng
  • 注 音:ㄙㄨㄙ ㄊㄧ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松间之亭。 唐 赵嘏 《送张又新除温州》诗:“凝絃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 唐 罗邺 《冬夕江上言事》诗之五:“松亭尽日唯空坐,难得儒翁共讨论。”
    (2).古关名。故址在今 河北 宽城县 西南。地势险要,为战略要地, 宋 辽 时自 燕京 (今 北京城 西南)至 中京 (今 内蒙古自治区 宁城 西)的交通要道。《宋史·刘敞传》:“自 松亭 趋 柳河 ,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 中京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大行盘盘,自西而北, 居庸 、 古北 、 松亭 等关,北瞰沙漠,南引 江 淮 ,土厚水深,博大爽塏。”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二·遵化县》:“ 松亭关 在 喜峯口 北百二十里, 辽 人自 燕京 之 中京 ,每至 松亭 趣 柳河 。”

  •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心情舒畅,无忧无虑。
  • 详细解释
    松亭一词源于唐代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而“松亭”则指的是这个夜晚的宁静和舒适的环境。后来,松亭逐渐成为形容人心情舒畅、无忧无虑的词语。
  • 使用场景
    松亭常用于形容人的心情舒畅、无忧无虑的状态。可以用来形容在自然环境中感到宁静、安逸的心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没有压力、放松自在的状态。
  • 故事起源
    松亭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牧的《秋夕》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宁静和舒适的环境。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成为形容人心情舒畅、无忧无虑的词语。
  • 成语结构
    松亭是一个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为主语、宾语或状语使用。
  • 例句
    1. 他在松亭中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2. 在松亭的环境中,我感到心情舒畅,忘却了一切烦恼。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词语“松树”和“亭子”来记忆。松树象征着宁静和舒适,亭子则是一个可以休息和放松的地方。将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象地记忆“松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松亭”相关的成语,如“松风细雨”、“松柏之寿”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朋友们在松亭下玩耍,感到非常快乐。2. 初中生:放假了,我可以在松亭中放松心情,不用担心功课。3. 高中生:考试结束后,我感到心情松亭,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