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绶鸡
tǔ shòu jī
  • 拼 音:tǔ shòu jī
  • 注 音:ㄊㄨˇ ㄕㄡˋ ㄐ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吐绶鸡 tǔshòujī
    [turkey] 吐绶鸡科(Meleagrididae)的一种鸟。头部有红色肉质突起,羽毛有黑、白、深黄等色。也叫“吐锦鸡”、“真珠鸡”、“七面鸟”,俗称“火鸡”。今多饲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绶,故称

  • 英文翻译

    1.【医】Numida meleagris

  • 详细解释

    鸟名。也叫吐锦鸡、真珠鸡、七面鸟,俗称火鸡。产于 巴 峡 及 闽 广 山中,今多饲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绶,故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附吐绶鸡》:“出 巴峡 及 闽 广 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鸡,小者如鴝鵒。头颈似雉,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圆点,如真珠斑。项有嗉囊,内藏肉綬,常时不见,每春夏晴明,则向日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乃徐舒其頷下之綬,长阔近尺,红碧相间,采色焕烂……此鸟生亦反哺。行则避草木,故《禽经》谓之避株,《食物本草》谓之吐锦鸡,《古今注》谓之锦囊,《蔡氏诗话》谓之真珠鸡,《倦游録》谓之孝鸟,《诗经》谓之鷊。”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二韵》:“带箭鸟拖尾,吐綬鸡赘肉。”

  • 基本含义
    形容人说话婉转委婉,不直接表达意思。
  • 详细解释
    吐绶鸡的“绶”是指丝绸的绶带,是古代贵族的身份标志。吐绶鸡原指贵族子弟对上司或长辈说话时,以婉转的语言表示恭敬。后来,这个成语演变为形容人说话委婉而不直接表达意思。
  • 使用场景
    吐绶鸡常用于形容人在表达意见或建议时使用婉转委婉的措辞,而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适用于各种正式场合,尤其是在与上级、长辈或陌生人交流时,可以显示自己的谦虚和礼貌。
  • 故事起源
    关于吐绶鸡的具体故事并不清楚,但它源于古代贵族的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贵族子弟接受教育时,要学习如何在言辞中表达恭敬和尊重,避免直接表达意见而得罪上司或长辈。吐绶鸡成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 成语结构
    吐绶鸡属于形容词短语,由动词“吐”和名词“绶鸡”组成。
  • 例句
    1. 她在会议上吐绶鸡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2. 我们应该学会在与长辈交流时吐绶鸡,以显示尊重。
  • 记忆技巧
    可以将“吐绶鸡”联想为一只鸡在吐出丝绸的绶带,表示委婉的言辞。可以通过想象这个形象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委婉表达相关的成语,如“遣词造句”、“婉言谢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喜欢吃什么,我吐绶鸡地回答:“我喜欢吃各种水果。”2. 初中生:面试时,我吐绶鸡地回答:“我认为我在团队合作方面有很强的能力。”3. 高中生:老师询问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我吐绶鸡地说:“我认为这本书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一些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