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忧
qǐ yōu
  • 拼 音:qǐ yōu
  • 注 音:ㄑㄧˇ ㄧㄡ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杞人忧天”的略语。谓不必要的忧虑。 明 李贽 《答周柳塘书》:“此皆平日杞忧太重之故,吾独憾 山农 不能终身滚滚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窃见 尧 腊 禹 胼,丰彩消鑠,蟣蝨下士,谬抱杞忧。” 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时泯棼之象,颇足致覘国者之悲观。吾邦人士,亦多窃窃焉为之抱杞忧者。” 郭沫若 《集外·蒐苗的检阅》:“然而好了,这层担心已被证明是杞忧了。”
    (2).谓殷忧,深忧。 明 高攀龙 《答杨金坛书》:“但盛世之一往一来,究归于治;衰世之一往一来,究归于乱。仁人君子,不能不为杞忧。” 朱德 《感时》诗之二:“独抱杞忧安社稷,矢心为国睹昇平。” 黄远庸 《日本人对于中立国民之行动》:“自九月二十五夜 日 军佔领 潍县 以来,全局震动,盖此举虽久在吾人一种杞忧之中。”参见“ 杞人忧天 ”。

  • 基本含义
    杞忧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基本含义是指不必要的担忧或过度的忧虑。
  • 详细解释
    杞忧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杞国有个人名叫杞悼公。他非常担心国家的安危,整日忧心忡忡。有一天,杞国的人发现国境外有烽火台冒烟,杞悼公非常惊慌失措,以为是有敌人入侵。然而,当人们去查看时,却发现只是燃烧的杂草而已。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杞悼公的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是杞国人民对他的担忧。
  • 使用场景
    杞忧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或不存在的事情过度担忧的心态。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过分焦虑、杞人忧天的人。
  • 故事起源
    杞忧的故事源自《战国策·杞滑列传》。
  • 成语结构
    杞忧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杞”是指杞国,“忧”是指担忧或忧虑。
  • 例句
    1. 他总是杞忧自己的成绩,其实他的表现一直都很出色。2. 不要杞忧未来的事情,先解决眼前的问题。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杞忧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杞国的边境上,看到远处冒起的烽火,然后他开始过度担忧,忧心忡忡。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成语,以及其故事起源和使用场景,丰富自己的汉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杞忧明天的考试,我要好好复习。2. 初中生:他总是杞忧自己的外貌,其实他很帅。3. 高中生:不要杞忧大学录取的问题,先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4. 大学生:不要杞忧就业问题,先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5. 成年人:别杞忧生活中的小问题,要学会放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