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
shì hào
  • 拼 音:shì hào
  • 注 音:ㄕㄧˋ ㄏㄠ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諡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史记·郑世家》:“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为君,是为 子亹 也,无謚号。”《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諡号千秋定,铭旌百禩彰。”《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 司马光 、 吕公著 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 吕大防 、 刘挚 、 范纯仁 和 苏轼 兄弟先后被贬谪。”

  • 英文翻译

    1.posthumous title

  • 基本含义
    谥号是古代中国给予已故君王、贵族或有功之臣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和德行。
  • 详细解释
    谥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已故君王、贵族或有功之臣的一种褒贬称号。它是对已故者生平事迹、品德、贡献等进行评价和总结的结果,也是对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一种认可和尊重。谥号通常由帝王或皇后亲自赐予,以表彰其功绩和德行,并且有着一定的规定和标准。
  • 使用场景
    谥号常常出现在历史书籍、文学作品、史诗和戏剧中,用于描述君王、贵族或英雄人物的身份和荣誉。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可以用“谥号”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的地位和声望。
  • 故事起源
    谥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周朝。周朝时期,谥号是一种对已故君王的称号,以表彰其功绩和德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谥号逐渐扩展到贵族和有功之臣,并且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和标准。
  • 成语结构
    谥号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第一个字表示谥号的类型或含义,第二个字表示具体的称号。例如,“文”、“武”、“孝”等都是常见的谥号类型。
  • 例句
    1. 他被追赠“忠烈”谥号,以表彰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2. 这位皇帝在去世后被追赠“仁文”谥号,以表彰他在治国方面的杰出贡献。
  • 记忆技巧
    要记忆谥号词语,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制作记忆卡片,将谥号的发音、基本含义和例句写在卡片上,反复阅读和背诵。2. 将谥号与具体的历史人物或故事联系起来,形成联想,帮助记忆。3. 创造有趣的故事或情境,将谥号融入其中,加深记忆印象。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谥号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朝代的谥号制度和标准,以及各个时期著名人物的谥号。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历史课上学到了中国古代的谥号制度。2. 初中生:李白是一位享有“诗仙”谥号的著名诗人。3. 高中生:毛泽东同志在去世后被追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谥号。4. 大学生:研究中国历史时,了解各个朝代的谥号对于理解君主制度和社会变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