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济
kuāng jì
  • 拼 音:kuāng jì
  • 注 音:ㄎㄨㄤ ㄐ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匡济 kuāngjì
    [save] “匡时济世”的略语。即挽救艰难时势,救助当今人世
    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三国演义》

  • 详细解释

    匡正救助。 汉 王充 《论衡·对作》:“圣人作经艺者(著)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三国志·魏志·贾诩传》:“乃更拜 詡 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 唐 罗隐 《淮南送卢端公归台》诗:“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杨老头子 来讨帐,住在庙里,獃头獃脑,口里説甚么天文地理,经纶匡济的混话。”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他一生五十七年中,就我记忆所及的,似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浮夸时代……第三期,匡济时代(四十至五十七)。”

  • 基本含义
    匡济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纠正错误、救济困难。它形容人在社会上能够纠正错误,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使社会得以恢复正常。
  • 详细解释
    匡济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纠正错误,救济困难”。在社会生活中,当出现错误的行为或困难的情况时,有些人会站出来纠正错误、帮助解决困难,以使社会恢复正常。匡济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社会关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
  • 使用场景
    匡济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教育、社会、工作等。例如,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用匡济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纠正错误;在社会领域,志愿者可以用匡济来描述他们的行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工作领域,领导可以用匡济来激励员工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 故事起源
    匡济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当时,鲁国的襄公因为犯了错误,被迫离开了国家。后来,襄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纠正过去的错误,回到国家重新执政,使国家恢复正常。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人能够反思自己的错误,并采取行动纠正错误的重要性。
  • 成语结构
    匡济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匡”是动词,表示纠正,救济;“济”是动词,表示帮助,救济。这两个字在匡济中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
  • 例句
    1. 他经常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真是一个匡济之人。2. 在困难时期,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匡济。3. 他的行为帮助了很多人,真是匡济社会的榜样。
  • 记忆技巧
    记忆匡济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技巧:1. 关联记忆:将匡济与纠正错误、救济困难的意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关联记忆。
  • 2. 反复使用
    在实际生活中多使用匡济这个成语,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匡济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如匡扶、救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学会匡济别人,帮助他们纠正错误。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匡济。3. 高中生:匡济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