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
qì zhì
  • 拼 音:qì zhì
  • 注 音:ㄑㄧˋ ㄓ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名)指人的个性特点;如直爽、沉静、浮躁等。
    (2) (名)风格;气度。这个人的外在气质很好。(作主语)〈外〉日语。
    [构成]
    偏正式:气(质
    [同音]
    气滞、弃置

  • 英文翻译

    1.(个性特点) temperament; disposition; mould
    2.(风格; 气度) qualities; makings

  • 详细解释

    ◎ 气质 qìzhì
    (1) [temperament;tincture;disposition]∶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艺术家的气质
    (2) [demeanour;bearing]∶风度;模样
    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初刻拍案惊奇》
    (1).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宋 张载 《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金 元好问 《送刘子东游》诗:“ 刘郎 世旧出雄边,生长 幽 并 气质全。”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既得为人,其聪明睿哲同,其性情气质同。”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虽然我还无从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气质的本然,还是战后的暂时的劳顿。”
    (2).风度;模样。《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程元玉 抬头看时,却是三十来岁的模样,面颜也儘标緻,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纠纠的。”《儒林外史》第二五回:“ 向知府 道:‘好个气质,像正经人家的儿女。’”
    (3).犹风骨。指诗文清峻慷慨的风格。《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汉 至 魏 ,四百餘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相如 巧为形似之言, 班固 长於情理之説, 子建 、 仲宣 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宋 司马光 《和吴冲卿三哀诗》:“ 圣俞 诗七千,歷歷尽精絶,初无追琢勤,气质稟清洁。”
    (4).指气体。 清 谭嗣同 《仁学》一:“譬於烛久爇则尽跋,非烛灭也,化为气质、流质、定质也。”

  • 基本含义
    指人的性格、气度和风度,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
  • 详细解释
    气质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它与人的性格、气度和风度密切相关,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 使用场景
    气质这个词语常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和外表,特别是在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一个人的气质可以决定他的形象和影响力。
  • 故事起源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一则关于气质的故事。故事中,晋国的公子重耳被流放到齐国,但他并没有丧失自己的气质和风度,最终重耳得到了齐国的重用,成为了一个有德行的君主。
  • 成语结构
    气质是一个名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她的气质高雅,举止优雅。2. 这位演员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让人难以忘怀。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气质与一个人的气质特点联系起来,想象一个拥有高尚气质的人,他的形象会帮助记忆这个词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气质相关的成语,如“气宇轩昂”、“气吞山河”等,以加深对气质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气质很好,总是乐于助人。2. 初中生:她的气质优雅,举止大方。3. 高中生:他的气质冷漠,不善于与人交流。4. 大学生:她的气质独特,充满艺术气息。5. 成年人:一个人的气质能够影响他的人生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