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百强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面对“百强县评比是否收费”等提问,“中郡所”所长刘福刚边拍记者后背边说:“咱别报道行不?等这事儿风头一过,我请你喝酒!”(10月10日新华网)

    既是可怜兮兮的“国家级贫困县”,同时又是响当当的“全国百强县”。为何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身份,竟然实现了神奇的“合体”,并且这样的地方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群呢?面对“贫百强”这个无与伦比的怪胎,或许有人会赞叹“这是一个奇迹”。实际上,只要略谙中国国情者对此都不会感到太多的意外。

    “国家级贫困县”一直都是很多地方千方百计争抢的“桂冠”。据媒体报道,1986年起我国启动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当时划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有258个。25年之后,重新认定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592个。中国缘何出现“争当贫困县”怪象?说到底,还是一个“利”字作祟。有了贫困县的帽子,就能获得扶贫款、享受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因此有一些学者建议,国家级贫困县这一设计存在不少漏洞,如今若通过提高进入门槛来弥补缺陷已没有多大意义,应调整或取消国家级贫困县制度,应面向村级甚至面向个人,建立起普惠性、广参与的扶贫机制,减少资源分配的中间层次。可惜的是,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权钱分配,各地争当贫困县的闹剧至今仍在上演。

    “全国百强县”是领导政绩的“香饽饽”。“百强县评比”之所以大行其道、愈演愈烈,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不无关系。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告中,“进入百强县”成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经上榜的“百强县”则把“进位争先”当作下阶段任务。有了“全国百强县”的幌子,官员就有了“政绩”甚至吹牛升迁的资本。这无疑会对不少官员产生巨大的诱惑力。

    “国家级贫困县”我所欲也,“全国百强县”亦我所欲也,这代表了硬币的两面——“反”、“正”都是“利”呀。鱼和熊掌很难兼得,但在我们这个无与伦比的时代,“国家级贫困县”和“全国百强县”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身份却可以兼得。“中郡所”工作人员朱先生透露说,有不少县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强县”榜单的名次,这就需要合作收费。“‘中郡所’官网有‘县域经济论坛’‘县委书记和县长论坛’‘地市州盟’等多个栏目,平时会策划专题报道,收费标准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记者发现,不少县市领导在这里发表了署名文章。看见没有,所谓的“全国百强县”就是这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那么,某些地方的“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咋来的呢?这事儿不能说太细。其中是否存在“跑部钱进”之类的“潜规则”,恐怕只有经办部门和经办人心里最清楚。

    “贫百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怪胎?一时半会儿还无法尽言,但绕来绕去无非两个字,一是“权”,一是“钱”。如果将其归入“中国特色”之一种,估计不少人都应该不会反对吧。 

  • 基本含义
    形容贫穷的人或事物在数量上非常多。
  • 详细解释
    贫百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贫意为贫穷、贫困,百意为百个。贫百强的含义是指贫穷的人或事物在数量上非常多,形容贫困现象普遍且严重。
  • 使用场景
    贫百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区或某个群体贫困的情况非常普遍,贫困人口众多。
  • 故事起源
    贫百强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而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曾经面临过贫困问题。贫百强这个成语反映了过去中国社会中贫困人口众多的情况。
  • 成语结构
    贫百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1. 这个地区的贫百强问题非常突出,需要加大扶贫力度。2. 这个国家的贫百强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贫百强这个成语,例如可以将“贫”字与“百”字联想为一个贫穷的人面前有一百个贫穷的人,形成一个贫穷的群体。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了解贫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及国际上的减贫经验和案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关心贫百强的孩子,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2. 初中生:贫百强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3. 高中生:了解贫百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为贫百强问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