悚惕
sǒng tì
  • 拼 音:sǒng tì
  • 注 音:ㄙㄨㄙˇ ㄊ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恐惧;惶恐。 汉 焦赣 《易林·遯之随》:“使民不惧,安无悚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临 黄河 ,悬水百餘仞,临之者感悚惕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拜之后,心中悚惕,魂魄俱无。” 清 吴伟业 《松鼠》诗:“侧目仍盱睢,奉头似悚惕。”
    (2).常用为奏章或书信中的套语。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宠过忧来,恩殊感极,彷徨自顾,悚惕难居。”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临书不胜悚惕。”
    (3).警惕。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録自 唐 以来诸家言,以悚惕之。”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他一下子悚惕起来:‘牛屎外面光,单讲形式漂亮,有什么好。’”
    (4).敬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众参已,肃肃列侍……共视座上,真如悬观音图像,时被微风吹动。闻言悚惕,鬨然并诺。”

  • 基本含义
    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 详细解释
    悚惕是由“悚”和“惕”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悚指内心深处的恐惧,惕指警惕、戒备。悚惕形容人因害怕或恐惧而产生戒备心理,警觉性增强。
  • 使用场景
    悚惕常用于形容人在面临恐惧、危险或紧张情况下的表现。它可以用来描述人在恐怖电影或惊悚小说中的表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困境时的心理状态。
  • 故事起源
    悚惕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小宛》中的《小宛》篇。这篇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害怕狼群的情景,其中有一句诗写道:“悚悚以惕,卒卒然厉。”后来,人们将其中的“悚惕”两个字合并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恐惧和警觉。
  • 成语结构
    悚惕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形容词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 例句
    1. 他听到窗外的声音,不禁悚惕起来。2. 在黑暗的森林里,她感到一阵悚惕。3. 他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悚惕。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悚惕这个成语与害怕、恐惧的情绪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黑暗的森林中感到恐惧和戒备,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悚惕的意思。
  • 延伸学习
    除了悚惕,还有一些与恐惧相关的成语,如“惊悚”、“战战兢兢”等。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来丰富对恐惧情绪的描述和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万圣节的晚上,我感到悚惕,因为有很多人穿着吓人的服装。2. 初中生:听到窗外传来的奇怪声音,我感到一阵悚惕,不敢靠近窗户。3. 高中生:面对生活的挑战,我感到悚惕,但我会努力克服恐惧,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