趔趄
liè qie
  • 拼 音:liè qie
  • 注 音:ㄌㄧㄝ ˋ ㄑㄧㄝ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趔趄 lièqie
    [toddle] 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

  • 英文翻译

    1.(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stagger; reel

  • 详细解释

    身体摇晃,脚步不稳。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不觉的身趔趄,不觉的醉模糊。”《红楼梦》第四四回:“﹝ 凤姐 ﹞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便躡脚儿走了。” 梁斌 《红旗谱》二:“猛地一起身,没站住脚又趔趄了两步,倒在座椅上。”
    进退不定,畏畏缩缩。形容尴尬的样子。《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老婆子讨得没趣,只得趔趄着退到后面。”《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那十五六岁的,却立住,不好意思坐。 老残 就脱了鞋子,挪到炕里边去盘膝坐了,让他好坐。他就侧着身,趔趄着坐下了。”《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只得站在书房门口趔趄着,欲进不进。”

  • 基本含义
    形容走路不稳定,摇摇晃晃的样子。
  • 详细解释
    趔趄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行走时不稳定、摇摇晃晃的样子。它通常指的是因为脚步不稳、步态不正而导致的行走困难。这个词语的含义也可以引申为其他方面的不稳定或困难。
  • 使用场景
    趔趄常常用来形容老人或者受伤的人行走时的样子。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在运动或发展中的不稳定或困难的情况。
  • 故事起源
    趔趄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昭公病重,已经行动不便。有一天,昭公的大臣们见到他摇摇晃晃地走在庭院中,非常担心。于是,有人形容昭公的步伐为“趔趄”,意思是形容他行走时的困难和不稳定。从此以后,趔趄就成了用来形容行走不稳的成语。
  • 成语结构
    趔趄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
  • 例句
    1. 他受了伤,走起路来有些趔趄。2. 老人年纪大了,行动越来越趔趄了。
  • 记忆技巧
    为了记忆趔趄这个成语,可以将其与“摇摇晃晃”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想象一个人行走时不稳定地摇摇晃晃,就可以很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趔趄相关的成语,如“步履蹒跚”、“踉跄不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腿受伤了,走起路来有些趔趄。2. 初中生:老人年纪大了,行动越来越趔趄了。3. 高中生:在冰雪覆盖的路上行走,很容易趔趄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