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讬
zhī tuō
  • 拼 音:zhī tuō
  • 注 音:ㄓㄧ ㄊㄨㄛ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见“ 支托 ”。

  • 基本含义
    指言语不准确、不明确。
  • 详细解释
    支讬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支”和“讬”两个字组成。支表示言语,讬表示不准确、不明确。支讬形容人的言辞含糊、模棱两可,缺乏明确的表达和观点。
  • 使用场景
    支讬一词多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言辞不明确、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场合、学术研究等各个领域。
  • 故事起源
    支讬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三十一年》中的记载。当时,齐国的公子重耳在楚国投靠了楚庄王,并希望楚国能够出兵帮助他收复齐国的统治权。楚庄王问公子重耳是否有把握,公子重耳回答说:“未能无有。”这个回答含糊不清,无法确定他是否有把握,因此楚庄王认为他的回答支讬,不愿意出兵。
  • 成语结构
    支讬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的回答太支讬了,我完全听不懂他到底想表达什么。2. 这篇文章写得太支讬了,不知道作者究竟在说什么。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支讬记忆为“支持讲话”,表示支持的言辞不明确、不准确。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言辞不准确相关的成语,如“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回答支讬,老师听不懂他在说什么。2. 初中生:他的演讲太支讬了,观众无法理解他的观点。3. 高中生:这篇文章写得太支讬,读者无法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4. 大学生及以上:他的辩论太支讬了,对方根本无法理解他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