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潜规则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过节潜规则 - 概述

    过节潜规则,普通人过节很简单,全家人聚一聚,吃个团圆饭,朋友们见个面,聊聊家常,而对于权势阶层来说,过节则意味着勾兑感情,进行钱权交易,打通关系等“潜规则”的大好时机,飞天茅台卖断货,北京的道路被送礼的车辆堵得一塌糊涂,海鲜酒楼的包间个个爆满,让过节衍生出如此多的额外意义,所有“规则”一旦曝晒在阳光下,就不再是“潜规则了”。

    过节潜规则 - 规则现象

    1、潜规则的势力和惯性远超人们想象,其本身亦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社会系统。没有系统的改革设计,缺乏制度和措施的全面配套,一次网络监督就像一次微风拂面而已。

    2、中国的潜规则多,诸如公款接待、公车私用、公费旅游、抽豪华烟、喝极品酒,逢年过节笑纳“进贡品”、购物卡或其他“冰炭敬”,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甚至认为理所当然。办事不遵守潜规则便会处处碰壁;见权力者不按潜规则出牌,反倒认为异样,还要去揣测人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3、放眼近些年曝光的送礼事件,“见光死”的也不少了,但“死”的终究只是具体的事件,这一事件背后的潜规则并没有死,依然在社会中运行得好好的,未损分毫,公款吃喝接待游玩,逢年过节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送礼,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一出,许多人把极品烟都塞进了普通烟盒中。

    过节潜规则 - 过节送礼

    1、官员在过节收受的礼单当中,笔记本、摄像机等小件奢侈品排在首位,轿车与房子分列第二和第三。有趣的是在奢侈品的选择上,互不相干的行贿人仿佛“通过气”一样,手表一水儿欧米茄,手机偏重摩托罗拉,电器中索尼最多,而轿车则是风神蓝鸟占多数。从品牌上看贪官收受的几乎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世界名牌产品。有的行贿者表面上是送礼品,实际上是把现金隐藏在礼品包装里面,以免直接送现金遭到拒绝。

    2、曾任城乡集团党委书记和经理一来到聂家拜年,王海涛送给聂玉河2万元。赵凤一送了条鱼,他挖空心思地把10万元现金塞进了装鱼的袋子,以掩人耳目。

    3、曾任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总经理在受审时表示在建筑行业,拿钱和购物卡拜年是种风气。如果硬是拒收,也就等于破坏了行业里的潜规则,日后不好做人。曾任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的韩桂芝就曾在庭审中表示,在东北过节期间送礼品已经成了“风俗”,也是人之常情。

    过节潜规则 - 收礼时机

    1、春节、中秋

    2、婚丧嫁娶

    3、子女出国

    4、生日

    5、搬家装修

    6、生病住院

    7、出国考察

    8、升迁

    过节潜规则 - 网友热议

    1、中国人过的不是节,是纠结,是钻营,是思前想后,何时我们能够好好的过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跟送礼无关,跟他人无关,只跟快乐有关。

    2、一年9000亿,全国13亿人口,平均每人几百元。差不多可以搞公费医疗了。这个数字真的很让人震惊。明清朝代,就有“冰敬”、“炭敬”的传统。这个传统虽经革命大潮的洗礼,其实根脉从未动摇,而且一直繁盛至今。所谓的“常例”、“陋规”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传统在科技时代的当下显然已经过时了,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3、现在流行一句话没有权就有钱,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在骂:小小的公务员灰色收入那么高,还在外面喊穷。这跟咱们中国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链有关,无论办啥事,都得找找人。找人就得花钱,这也没办法。

    4、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在人情大于法的社会大环境下,过节“潜规则”已经见怪不怪了。过节“潜规则”延伸出来的一些产业也是富得流油了,君不见豪华娱乐场所比比皆是,机关单位附近的烟酒副食店鳞次栉比。如果社会法律制度完善,人人都按照规则行事,怎么会有怎么多的过节潜规则呢?

    5、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了,怎么能够说改就改呢?过年过节,“孝敬”一下上司、领导,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如果大家没有这么做,反而不正常了。这些不能算是“潜规则”,只能说是中国人的“潜意识”。“潜规则”容易纠正,“潜意识”的改变就不那么简单了。

    过节潜规则 - 法律规定

    1、收礼超“礼尚往来”可能涉嫌犯罪,过节送礼确实是人之常情,小到一盒月饼,大到成百甚至上千万的钱款,要判断受贿者与行贿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明确、具体的工作制约和利益需求关系(比如上下级,或者合作等),同时要看这一关系是否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

    2、要看受贿者是否知道送“礼物”的确切目的,行贿者利用节假日等各种机会给予官员财物,是基于官员的特定职责权限,凭此与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不断取得其帮助,谋求经济利益。比如当年给韩桂芝送过礼的,在日后的各个会议中,多少都曾被韩桂芝“点名”照应,从而有了晋升的机会。

    3、双方的交易如果超出了基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礼尚往来范畴,就具有了权钱交易的特征,双方都可能涉嫌犯罪。

  • 基本含义
    指在过节期间,人们遵守的一些暗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包括礼仪、交往、送礼等方面的规矩。
  • 详细解释
    过节潜规则是指在过节期间,人们在社交和互动中遵守的一些暗中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到礼仪、交往、送礼等方面,旨在维护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 使用场景
    过节潜规则适用于各种节日和场合,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在与亲友、同事、邻居等人的交往中,遵守过节潜规则可以增进感情、展示尊重和关心,同时避免尴尬和误会。
  • 故事起源
    过节潜规则作为一个成语,没有明确的故事起源。它是根据人们在过节期间的行为规范和社交习惯总结而来的。
  • 成语结构
    过节潜规则的成语结构为“过节”+“潜规则”。
  • 例句
    1. 在过节期间,大家要遵守过节潜规则,不要给别人带来困扰。2. 送礼要注意适度,不要违反过节潜规则。3. 遵守过节潜规则,可以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过节潜规则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在过节期间,人们在暗中遵守的一些规则就像是潜水一样,不为人所知,因此称之为“过节潜规则”。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节日和社交礼仪相关的成语和习语,如“节外生枝”、“潜移默化”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过节期间,我们要遵守过节潜规则,尊敬长辈,不要捣乱。2. 初中生:过节潜规则是我们在过节期间要遵守的一些规矩,不仅仅是送礼,还包括尊重他人的行为。3. 高中生:过节潜规则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默契,遵守这些规则可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