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张
yú zhāng
  • 拼 音:yú zhāng
  • 注 音:ㄧㄩˊ ㄓ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西汉 于定国 张释之 的并称。二人先后于 文帝 景帝 时任廷尉,执法皆审慎。后因以“ 于 张 ”称决狱审慎,执法公正者。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听参 皋 吕 ,称侔 于 张 。” 唐 虞世南 《赋得慎罚》诗:“ 于 张 惩不滥, 陈 郭 宪无倾。”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 牛冕 ﹞佐秋官,详庶狱,事无枉挠,有 于 张 之风焉。”

  • 基本含义
    指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的态度或行动不一致。
  • 详细解释
    成语“于张”由“于”和“张”两个字组成。其中,“于”是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范围内;“张”是动词,表示敞开、展开。成语“于张”指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的态度或行动不一致,即表面上做出了某种表示,但实际上与内心的真实想法或实际行动不符。
  • 使用场景
    成语“于张”常用于描述人们的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某人虚伪、伪善或表里不一。例如,当某人在公众场合表现出友善和善良的态度,但在私下里却对人冷漠无情时,可以说他在这种情况下是“于张”。
  • 故事起源
    关于成语“于张”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常常描写人们的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形成了这个成语的使用。
  • 成语结构
    成语“于张”的结构是介词+动词。
  • 例句
    1. 他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得很友好,但私下里却对人冷漠无情,真是一副于张的嘴脸。2. 她口口声声说着要帮助他,却从来没有实际行动,真是太于张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于张”。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嘴巴张开,但内心却与外表不一致,形成了“于张”的形象。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成语的使用方法和故事起源,可以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课堂上总是表现得很认真听讲,但考试时却偷偷抄袭,真是太于张了。2. 初中生:他在班级里总是装出一副很酷的样子,但实际上是个很怕事的人,真是太于张了。3. 高中生:她在社交媒体上总是发表一些正能量的言论,但私下里却经常说些负能量的话,真是太于张了。4. 大学生:他公开表示支持环保运动,但却从不主动参与其中,真是太于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