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駡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痛駡
  • 基本解释

    尽情地责骂;竭力地叫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武帝 语 和嶠 曰:‘我欲先痛駡 王武子 ,然后爵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毛笔之类》:“便于使用的器具的力量,是决非劝谕、讥刺、痛骂之类的空言所能制止的。” 茅盾 《子夜》十三:“左右邻的草棚人家……嘈杂地在争论,在痛骂。”

  • 基本含义
    痛駡指的是尖锐刻薄地批评或责备别人,语言上伤人并且带有愤怒和激烈的情绪。
  • 详细解释
    痛駡是由“痛”和“駡”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痛”表示疼痛或悲伤,而“駡”表示责备或谴责。痛駡的基本含义是用尖锐的言辞批评和指责他人,通常带有强烈的愤怒和激烈的情绪。
  • 使用场景
    痛駡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他人的言辞批评和责备,一般用于形容言辞尖锐、刻薄且带有愤怒情绪的情况。这个成语常出现在讨论争议性话题、争吵和争执等场合中,用来形容激烈的口头攻击和言辞上的伤害。
  • 故事起源
    关于痛駡的具体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尖锐批评和责备的文化传统。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文学作品和口语中,以形容人们对他人的激烈言辞批评。
  • 成语结构
    痛駡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痛”为形容词,表示疼痛或悲伤;“駡”为动词,表示责备或谴责。
  • 例句
    1. 他对这个政府的腐败问题进行了痛駡。2. 在辩论中,他用尖锐的言辞痛駡了对手的观点。3. 老师严厉地痛駡了学生的懒惰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痛駡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听到了尖锐的批评而感到疼痛和悲伤,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尊重他人、和谐相处以及文明用语的重要性。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痛心疾首”、“痛定思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不礼貌了,我痛駡了他一番。2. 初中生:老师因为我们的考试成绩不好而痛駡了我们。3. 高中生:他在演讲中痛駡了政府的不作为和腐败现象。4. 大学生:在辩论中,他痛駡了对手的错误观点和逻辑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