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涂鸦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太空涂鸦 - 简介

    所谓"太空涂鸦"技术就是使用低轨高速运行的攻击卫星在接近敌方侦察卫星时,准确计算轨道向其发射"漆雾"弹,幷在临近敌方星体时,压爆弹囊,让"漆雾"扇开喷向敌方卫星。这种"漆雾"弹内含高分子高粘度磁电材料,喷散后强力吸附在敌方卫星的侦察镜头,太阳能板、电子侦察传感器等"关键"设备上,使之暂时失效,待物质在太空环境中挥发殆尽后,卫星即恢复正常功能。这种反卫星技术的最大亮点是其非军事暴力性,而且使用成本极其低廉。

    技术特点

    太空涂鸦技术并不在实体上破坏敌人的卫星、飞船等太空设备,而是使其暂时丧失功能。在众多的这类干扰手段中,有一种被称作“太空涂鸦”的非杀伤方式很是有些“妙手偶得”的味道,它采取直接喷洒气溶胶来阻挡目标星上有效载荷的视线,或附着在目标星体上影响其正常工作,是最典型的“非杀伤性太空武器”。

    最适宜“太空涂鸦”的是近年来发展方兴未艾的小卫星。采用这种卫星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重量轻、成本低廉,重量从1千克到500千克不等。如美国的“军事星”只有120千克,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发射方便快捷,甚至可一箭多星。美国和俄罗斯都曾利用潜射或公路机动弹道导弹成批发射过此类卫星。二是运行轨道可覆盖侦察卫星。这类卫星轨道一般在1000千米以下,而成像侦察卫星一般都分布在这一高度以下。如美国著名的“锁眼”光学成像侦察卫星轨道在300~800千米,“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轨道约为800千米。三是体积小、隐蔽性强。体积小就可以躲过地面的监视,这往往使其攻击行动更加隐蔽。

    应用

    据美国航空航天界权威杂志《空间与太空技术》周刊报道称,美国情报部门的有关人员向该周刊透露,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2月11日下午3时26分,美国监视中国的侦察卫星"长曲棍球"II在经过中国上海空中时,遭到中国反卫星武器"攻击",失效长达27分钟,过后恢复照相侦察功能。估计,这颗卫星可能拍摄到中国首艘航母的建造情况,遭到了中国武器的攻击!报道指出,这是中国继2007年1月份使用弹道导弹攻击近地轨道卫星后再次进行的反卫星测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让侦察卫星失效的不再是以往中国多次测试的地面激光照射武器,而是一种新的被称作"太空涂鸦"的非暴力准军事性攻击方式。美国情报部门人员还透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也进行过类似技术的研究,而这次中国率先进行了"太空涂鸦"技术的反卫星测试,表明中国在这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如果经核实这一情报是真实的,那么这将标志着"中国军事能力的又一个新的重大进步"。

  • 基本含义
    指在太空中进行的艺术创作或标记。
  • 详细解释
    太空涂鸦是指在太空中进行的艺术创作或标记。这种创作方式常常使用喷漆、贴纸等材料,将艺术作品或标记留在航天飞行器、卫星、空间站等太空器件上。太空涂鸦是一种独特而具有创意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为太空探索增添了一分艺术的色彩。
  • 使用场景
    太空涂鸦通常出现在太空任务中,例如国际空间站、航天飞行器和卫星上。它可以作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的方式,也可以作为标记和标识太空器件的方法。
  • 故事起源
    太空涂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一些宇航员在太空任务中将自己的名字或标识留在航天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空涂鸦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其中。
  • 成语结构
    太空涂鸦的成语结构为“太空+涂鸦”,其中,“太空”表示在太空中,“涂鸦”表示进行艺术创作或标记。
  • 例句
    1. 他是一位著名的太空涂鸦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国际空间站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 这幅太空涂鸦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对宇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太空涂鸦”与太空探索和艺术创作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中用喷漆创作艺术作品的场景,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对太空涂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太空艺术的发展和历史,以及其他与太空相关的艺术形式,如太空摄影和太空音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梦想成为一名太空涂鸦艺术家,将我的作品带到太空中。2. 初中生:太空涂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在太空探索中展现人类的创造力。3. 高中生:太空涂鸦作品给太空任务带来了一份艺术的美感,让宇航员们在太空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