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拨
yá bō
  • 拼 音:yá bō
  • 注 音:ㄧㄚˊ ㄅㄛ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弦乐器的拨弦用具。多用象牙或骨、角制成,故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 何垠 注:“牙拨,拨弦物也。《童蒙训》:‘ 高丽 琵琶,以象牙为拨。’”

  • 基本含义
    形容说话拖沓、不爽快,拖泥带水。
  • 详细解释
    牙拨是由“牙”和“拨”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原指用牙齿拨弄东西,比喻说话拖沓、不爽快,拖泥带水。形容说话不爽快,拖拉拖沓的样子。
  • 使用场景
    牙拨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说话拖沓、不爽快的人或说话方式。可以用在日常对话、写作或演讲中。
  • 故事起源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传有一位文人在写文章时,总是拖泥带水、拖拉拖沓,写了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篇短文。他的朋友看到后告诉他:“你写文章真是牙拨!”意思是说他写文章的方式就像用牙齿拨弄东西一样拖拉。从此,人们就用“牙拨”来形容说话拖沓、不爽快的样子。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即“牙”和“拨”。
  • 例句
    1. 他说话总是牙拨牙拨的,让人等得心烦意乱。2. 这位演讲者讲话太牙拨了,听得人昏昏欲睡。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用牙齿拨弄东西,拖拉拖沓的样子,就可以轻松记住“牙拨”的含义。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牙拨”相关的成语,如“牙疼嘴痛”、“牙白口清”等,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和那个牙拨的同学一起合作,他总是拖拉拖沓,让我等得心烦。2. 初中生: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牙拨牙拨的,让我们听得昏昏欲睡。3. 高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我尽量避免牙拨的表达方式,以免让读者感到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