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哜
jì jì
  • 拼 音:jì jì
  • 注 音:ㄐㄧˋ ㄐ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代行祭礼时举食器至齿示尝。《书·顾命》:“太保受同,祭嚌。” 孔 传:“太保既拜而祭,既祭受福,嚌,至齿,则王亦至齿。”《仪礼·特牲馈食礼》:“举肺脊以授尸,尸受振祭嚌之。”《史记·礼书》:“大饗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嚌先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 基本含义
    祭祖时敬献的肉食。
  • 详细解释
    祭哜是指在祭祀祖先时所敬献的肉食。在古代中国,祭祀祖先是一种重要的仪式,人们会准备各种食物来供奉祖先。而祭哜则是其中的一种,它代表着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 使用场景
    祭哜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敬意,也可以用来比喻对前辈或先贤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 故事起源
    祭哜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武成》中,记载了周武王在太庙祭祀时所用的食品,其中包括了祭哜。由于祭哜是祭祀仪式中的一部分,所以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成语。
  • 成语结构
    祭哜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祭”和“哜”两个字组成。其中,“祭”表示祭祀、祭奠的意思,“哜”表示肉食、肉类的意思。
  • 例句
    1. 在清明节,人们会祭祖,献上祭哜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2. 学生们在毕业典礼上向老师献上了一份祭哜,感谢老师多年的教导。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祭哜”与祭祀祖先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自己在祭祀仪式中,准备了丰盛的肉食来献给祖先,这样就能够记住“祭哜”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和祖先崇拜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祭祀仪式上献上了祭哜,感谢祖先保佑我们的家庭。2. 初中生:我们学校举办了一次祭祀活动,我准备了祭哜来表达对先贤的敬意。3. 高中生:祭祀仪式上,我看到家乡的老人们献上了丰盛的祭哜,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4. 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向老师献上了一份祭哜,感谢他们多年来的教导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