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
xiān jiào
  • 拼 音:xiān jiào
  • 注 音:ㄒㄧㄢ ㄐㄧㄠ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即琐罗亚斯德(旧译“苏鲁友”)教,俗称拜火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 琐罗亚斯德 创。 波斯 萨珊 王朝奉为国教。其教创善、恶二元论,以火为善神的代表。 南北朝 时传入 中国 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 唐 代曾一度于 长安 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 武宗 反佛后渐废不传。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火祆之神﹞其来盖久,至 唐 贞观 五年有传法穆护 何禄 将祆教诣闕闻奏。勑令 长安 崇化坊 立祆寺,号 大秦寺 ,又名 波斯寺 。” 章炳麟 《菌说》:“要之,儒、佛、 庄子 三家,皆属理想,亦皆参以实验,较之祆教各家,诚若玉之视燕石矣。”
    (2).泛指西方传入 中国 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亦有习祆教,相率拜天祠。”

  • 英文翻译

    1.{宗} Zoroastrianism; Mazdaism

  • 基本含义
    指对祆教的信仰和教义。
  • 详细解释
    祆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也被称为百神教或波斯教。它起源于古代波斯的祆教,后来传入中国,成为当地的一种宗教信仰。祆教强调对自然界的崇拜,尊重各种神灵和自然力量。祆教的核心教义是“拜火”,火象征着光明、温暖和生命力。因此,祆教的信徒会在火神祭坛前祈祷和献祭。
  • 使用场景
    祆教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信仰的坚定和忠诚。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对某个宗教、理念或原则的真诚信仰和忠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领导或组织的忠诚和奉献。
  • 故事起源
    祆教起源于古代波斯,后来传入中国。在中国,祆教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虽然祆教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这个成语仍然保留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忠诚和坚定信仰。
  • 成语结构
    祆教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形容词“祆教”的意思是“对祆教的”,名词“祆教”的意思是“祆教信仰”。
  • 例句
    1. 他一直是祆教的忠实信徒,从不违背教义。2. 她对祆教的热爱和忠诚让人敬佩。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信仰”、“宗教”等词语联系来记忆。祆教是一种宗教信仰,所以可以将其与宗教相关的词语联系起来,如“信仰”、“教义”等,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祆教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祆教的历史和教义,以及它在中国的影响。你还可以了解其他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是祆教的忠实信徒,每天都会在家里的祆教祭坛前祈祷。2. 初中生:他对祆教的热爱和忠诚让人敬佩,他从不违背教义。3. 高中生:我的朋友对祆教的信仰十分坚定,他经常参加宗教仪式和活动。4. 大学生:我对祆教的教义很感兴趣,正在研究它的历史和文化。注意:以上年龄层次仅为示例,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境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