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信
nì xìn
  • 拼 音:nì xìn
  • 注 音:ㄋㄧˋ ㄒㄧㄣ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犹迷信,笃信。《南史·梁纪中·武帝下》:“﹝ 梁武帝 ﹞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膄,惟豆羹糲饭而已。”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溺信各邪神,则变成妖徒鬼卒,生前惹鬼缠,死后被鬼捉。”

  • 基本含义
    过度相信,盲目信任
  • 详细解释
    溺信是由“溺”和“信”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溺信的意思是过度相信或盲目信任,指对某人或某事物过于信任,不加以怀疑或审查。
  • 使用场景
    溺信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人们过于轻信他人或事物,缺乏判断力和批判思维。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容易被欺骗或被利用的人,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要保持理性思考。
  • 故事起源
    溺信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传,有两个人在走过一座桥时,其中一个人突然跳入河中,另一个人非常惊讶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跳入河中的人回答说,他相信桥下有一座隐形的桥梁,可以让人在水中行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过于相信别人的话,要保持怀疑和审查的态度。
  • 成语结构
    溺信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溺”是形容词,表示过度、盲目,而“信”是动词,表示相信、信任。
  • 例句
    1. 他对那个骗子溺信了,结果被骗了一大笔钱。2. 我们要学会怀疑和审查,不要轻易溺信他人的承诺。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溺信”与“盲目相信”进行联想来记忆。同时,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水中溺水,无法自拔,表示过度相信的意象。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轻信”、“盲从”等来扩展对溺信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会溺信陌生人的话,要先问问家长才行。2. 中学生:在网络时代,我们要警惕溺信虚假信息的风险。3. 大学生及以上: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溺信媒体的报道,要多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