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肺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洗肺-洗肺概述

    洗肺的准确称呼是“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整个过程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形象地说,就是给肺“洗个澡”的手术。

    在静脉注射麻醉下进入全麻状态。医生会将一根形同“Y”形的双腔支气管导管从患者的口腔中插了进去,进行分隔左右两肺。插进肺部的“Y”形双腔支气管导管,主要是进行“气、水”分隔:右侧肺由麻醉呼吸机进行纯氧通气、供氧,维持人体的气体交换;左侧肺则连接灌洗管道进行灌洗(洗肺)。别看是简单插管,它的要求却非常精细:差1厘米也不行。深了会影响呼吸侧肺通气,浅了两侧隔离就得不到保障,灌洗时液体就会流到通气侧肺而出现意外。为插得恰到好处,医生还分别向双腔支气管导管内插入一根超细的纤维支气管镜来掌握导管的深浅度,通过这个特殊的“镜子”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双腔管所处的位置是否适当,并用以调整到最佳位置。这种方法也是保证肺灌洗安全进行的重要前提。

    导管插好后,灌洗就可以开始了。灌洗瓶悬挂于距患者头顶约50cm的高处,而引流瓶置于手术台下约60cm的地面。在手术台旁边的37℃恒温箱里,整齐的摆着一箱待灌液。每灌洗一回(一进、一出)大约需要3~6分钟,至于需要灌洗多少回,还要根据具体病情因人而异。原则是以最后冲出来的引流液基本上澄清了为止。

    洗肺-洗肺治病

    职业性肺病:矽肺、煤工尘肺、水泥尘肺、电焊肺、铸工尘肺等。

    重症或难治性支气管—肺化脓性感染:由于儿时患有麻疹、百日咳,或由于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治疗不正规或不彻底,反复发生感染,临床上常有慢性咳嗽、咳黄脓痰等症状。

    肺泡蛋白沉积症:这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异常蛋白样物质堵塞于肺泡腔内引起的疾病。

    难治性哮喘:大部分哮喘发作患者,经适当治疗可在短时间内终止发作,但约有10%左右的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他们若接受洗肺,可消除因粘液栓导致的气道引流不畅而达到显著疗效。

    洗肺-慎做人群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虽然适用病症广,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当出现并发巨大肺大泡、重度肺气肿、肺心病、活动性肺结核,近期内伴有咯血、气胸病史者;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病或伴有肝、肾、脑等器质性疾病者;或气管与主支气管畸形,妨碍双腔支气管插管正确就位者,均属于慎做人群。此外,即使能接受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适应患者,在术前,都要到医院进行检查,由专业的医生决定病人能否耐受此项手术。

    洗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新型医疗技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绝非保健术。这种医疗设备、术中急救措施都要求相当“高标准”的灌洗术,也并非街头小巷诊所所能进行的。简单地举例说,假如洗肺过程中,灌洗液的水温“不达标”或手术后护理措施不到位,这些看似细微的小节,都极有可能让患者“醒不过来”。

  • 基本含义
    形容音乐、歌声等清新悦耳。
  • 详细解释
    洗肺是指清新悦耳的声音能够使人感到舒适,如同洗净了肺腑一样。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美妙声音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音乐、歌声、说话声等悦耳动听的声音。
  • 故事起源
    《后汉书·杨修传》中有一则故事。杨修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有一次,杨修在宴会上吟诗,使得与会的人们都感到非常愉悦,因此有人形容他的声音“洗肺”。后来,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悦耳的声音。
  • 成语结构
    动宾结构,洗为动词,肺为宾语。
  • 例句
    1. 这位歌手的歌声真是洗肺,听了让人心旷神怡。2. 这个孩子的笑声真是洗肺,每次听到都觉得很开心。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洗肺这个成语的形象,将清新悦耳的声音想象成清洁剂,洗净了肺腑,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形容声音的成语,如“动听”、“清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老师的声音就像洗肺一样,让我感到非常舒服。2. 初中生:我喜欢听音乐,有些歌曲的旋律真是洗肺,听了让人心情愉悦。3. 高中生:这部电影的配乐很棒,每一首歌都洗肺,让观众感到非常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