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口结舌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jiān kǒu jié shé ㄐㄧㄢ ㄎㄡˇ ㄐㄧㄝ ˊ ㄕㄜˊ

    缄口结舌(緘口結舌) 

    闭口不言。 明 张煌言 《上延平王书》:“乃殿下挟有为之资,值可为之势,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清 刘鹗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子何为者,缄口结舌无以应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亲见,而束于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 吴晗 《论“五四”》:“时至今日--五四运动以后的二十六年,仍然有学生运动,学生仍然不能缄口结舌,要过问国家民族的存亡安危。”

  • 基本含义
    形容因害怕或惊讶而不敢说话。
  • 详细解释
    缄口结舌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人因为害怕、惊讶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说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由于心情激动或害怕而无法开口说话,仿佛嘴巴被缄住一样。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在某种紧张、惊讶或害怕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开口说话的情景。比如,当一个人听到令人震惊的消息时,他可能会缄口结舌;当一个人面对权威人士或者严厉的老师时,他可能会缄口结舌。
  • 故事起源
    缄口结舌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官员叫杨伯言,他是一个口才极好的人,但是他非常害怕上级的批评和指责。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听到了上级的一句批评的话,他当场吓得无话可说,仿佛嘴巴被缄住了一样,从此以后,人们用“缄口结舌”来形容害怕或惊讶而无法说话的情况。
  • 成语结构
    缄口结舌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缄”、“口”和“结舌”。其中,“缄”是指封闭,关闭的意思;“口”是指嘴巴;“结舌”是指舌头被缚住,无法说话。
  • 例句
    1. 当他听到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缄口结舌,不敢回答。2. 她在面试的时候紧张得缄口结舌,无法回答问题。
  • 记忆技巧
    要记住这个成语,可以将“缄口结舌”与一个人在紧张、害怕或惊讶的情况下无法开口说话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你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对一个严厉的老师或者一个吓人的巨人时,嘴巴突然被缄住,无法说话。
  • 延伸学习
    学习更多与“缄口结舌”相关的成语,比如“张口结舌”、“赧然失色”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被老师点名批评时,我缄口结舌,不敢说话。2. 初中生:当我在舞台上演讲时,突然紧张得缄口结舌,忘了要说的话。3. 高中生:当我听到自己的偶像在演唱会上唱歌时,我感到惊讶得缄口结舌,无法发出声音。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缄口结舌”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