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庶
shì shù
  • 拼 音:shì shù
  • 注 音:ㄕㄧˋ ㄕ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管子·大匡》:“君有过,大夫不諫;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进,可罚也。”《司马法·天子之义》:“天子之义必纯取灋天地,而观於先圣;士庶之义必奉於父母,而正於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宋书·王弘传》:“诸议云士庶缅絶,不相参知,则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若庶民不许不知,何许士人不知?” 唐 元稹 《阳城驿》诗:“我实 唐 士庶,食 唐 之田畴;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 清 方苞 《读<经解>》:“学者循诵《易》、《诗》、《书》、《春秋》之文,而虚言其义,有得有失,一如记所称。而《礼》则湮沉残缺,每至郊庙大议,众皆冥昧而莫知其原。閭阎士庶,丧祭宾婚,荡然一无所守,而竞於淫侈。”
    (2).士族和庶族。《宋书·恩倖传论》:“ 周 汉 之道,以智役愚,臺隶参差,用成等级; 魏 晋 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风闻 东海 王源 ,嫁女与 富阳 满氏 ……窃寻 璋之 ( 满璋之 )姓族,士庶莫辨。”《南史·王球传》:“时中书舍人 徐爰 有宠於上,上尝命 球 及 殷景仁 与之相知。 球 辞曰:‘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詔。’上改容谢焉。”

  • 基本含义
    指士人和庶民,泛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
  • 详细解释
    士庶是由“士”和“庶”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士”指的是士人,即读书人、文人、学者等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人;而“庶”指的是庶民,即普通百姓、平民百姓等社会中的普通人群。士庶这个成语泛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包括有学问的士人和普通平民。
  • 使用场景
    士庶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强调了社会中人们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用来描述社会的构成、人群的差异和社会的和谐。例如,在讨论社会发展、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话题时,可以使用士庶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士庶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古代社会中,士人是具备一定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通常从事文化教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工作。而庶民是指社会中普通的百姓,他们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劳动。士庶这个成语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群的存在和相互关系。
  • 成语结构
    士庶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士”是名词,表示士人;“庶”是名词,表示庶民。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士人和庶民两个社会阶层的人。
  • 例句
    1. 社会的进步需要士庶共同努力。2. 士庶共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记忆士庶这个成语:1. 将“士庶”分解成两个字,分别记忆其含义,士指士人,庶指庶民。2. 可以通过与士人和庶民相关的形象联想来记忆,比如将士人想象成读书人,将庶民想象成普通百姓。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士庶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士农工商”、“士人风度”等。同时,也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和社会制度,以了解士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士庶是社会上不同的人群。2. 初中生:士庶共同奋斗,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3. 高中生:士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4. 大学生:士庶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