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含义
- 形容说话含蓄、不直接表达意见或言辞拘谨、不敢直言的态度。
-
- 详细解释
- 涩于言论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敢问敢谓,涩于言论。”意指有所顾忌,说话含蓄或言辞拘谨,不敢直言。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言辞中谨慎、拘谨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权威或敏感话题时。
-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言行。这个成语出自《左传》中的一段记载,用以形容人们在言辞中表达时的谨慎态度。
-
- 成语结构
- 形容词+介词+动词+名词
-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涩于言论,总是避重就轻。2. 她涩于言论的态度让人感到她对这个问题有所顾忌。
-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涩于言论”的意思为“言辞有所顾忌”,通过将其与类似含义的词语或情境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
- 延伸学习
- 可以深入学习《左传》中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更多关于古代言辞和礼仪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级讨论中涩于言论,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2. 初中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涩于言论,只敢轻描淡写地回答。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他涩于言论,不敢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4. 大学生:在社会问题讨论中,他涩于言论,尽量避免触及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