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质
nà zhì
  • 拼 音:nà zhì
  • 注 音:ㄣㄚˋ ㄓ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送纳人质。《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三年﹞詔曰:‘ 北狄 破灭,名王仍降, 西域 诸国,纳质内附。’”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大首领 黄氏 帅其属纳质供赋。”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 西汉 时 康居 国王纳质於大单于。”《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车里》:“﹝ 永乐 ﹞四年遣子 刀典 入国学,实阴自纳质。”

  • 基本含义
    接纳别人的才能或意见,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 详细解释
    纳质一词源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纳百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意思是接纳百家的言论,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纳质的基本含义是指接纳他人的才能、意见或建议,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这个成语强调了开放的心态和接纳不同观点的重要性。
  • 使用场景
    纳质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表达一个人愿意接受他人的才能或意见,并通过学习与交流来提高自己。它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当一个领导在工作中能够虚心听取下属的建议并加以采纳时,可以说他纳质;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并接受他们的指导时,也可以说他纳质。
  • 故事起源
    纳质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则记载。公元前540年,鲁国的襄公在位时,他非常注重学术和治理。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他采纳了百家之言,即接纳不同学派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开明的态度使得他的国家繁荣昌盛,也为后世留下了纳质的美好寓意。
  • 成语结构
    纳质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纳”表示接纳,接收,而“质”表示才能,品质。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思更加丰富的短语。
  • 例句
    1. 他总是虚心地纳质于他人,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2. 作为一个领导,你应该纳质于下属的建议,以促进团队的发展。3. 她的成功得益于她纳质的态度,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 记忆技巧
    要记住纳质这个成语,可以将“纳”字理解为接纳、接收,而“质”字理解为才能、品质。可以用“纳才”或“接纳才能”的意象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纳质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百家争鸣的历史。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纳质相关的成语,如“纳谏”、“纳新”等,以丰富你的词汇和语言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鼓励我们要纳质于同学的好作业,互相学习进步。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纳质于同学们的意见,改进班级的管理方式。3. 高中生: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我会纳质于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经验,提高学习效果。4. 大学生: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我们应该纳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5. 成年人:在职场上,我们要纳质于同事的经验和意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