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盘
jì pán
  • 拼 音:jì pán
  • 注 音:ㄐㄧˋ ㄆㄢ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代举行路祭所设的祭台。 唐 大历 年间盛行一种路祭送葬仪式,送葬人在灵车行经的道旁搭建露天祭台,内陈设祭品及诸种戏剧人物的塑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 大历 中, 太原 节度 辛云京 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脩祭, 范阳 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 尉迟鄂公 与 突厥 鬭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又停车设 项羽 与 汉高祖 会 鸿门 之象,良久乃毕。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与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

  • 基本含义
    祭祀时使用的盘子,比喻虚情假意的表面功夫。
  • 详细解释
    祭盘是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一种盛放祭品的盘子。成语“祭盘”比喻人们在表面上虚情假意,只做表面功夫而没有真正的诚意。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们在表面上做出一些短暂的好事或虚情假意的表达,而实际上并没有真心实意。
  • 故事起源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经常表现出一副虚情假意的样子,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心实意为人民做好事。人们对他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就用祭盘这个象征虚情假意的东西来形容他。
  • 成语结构
    主语+动词+宾语。
  • 例句
    1. 他送给我一份礼物,但我知道他只是在祭盘而已。2. 不要只顾着做表面功夫,别成为一个祭盘。
  • 记忆技巧
    你可以将“祭盘”与虚情假意的行为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祭祀仪式上摆放一个华丽的盛满食物的盘子,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心实意地为神灵献上祭品。
  • 延伸学习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文化,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虚情假意”、“表面功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送了我一本书,但我知道他只是在祭盘而已。2. 初中生:有些人只顾着做表面功夫,却没有真心实意,就像是一个祭盘。3. 高中生:政治家应该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只顾着做表面功夫,成为一个祭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