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
mín yǒu
  • 拼 音:mín yǒu
  • 注 音:ㄇㄧㄣˊ ㄧㄡ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 孙中山 《党员须研究革命主义》:“民有,即民族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族所可独佔。”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真正的‘民治、民享、民有’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才能实现。”

  • 反义词

    私有、国有

  • 基本含义
    指人民共同拥有的财产、权益。
  • 详细解释
    成语“民有”是由“民”和“有”两个字组成,其中,“民”指的是人民,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指的是拥有、具有的意思。整个成语表示人民共同拥有的财产和权益。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强调人民的权益和利益,特别是在讨论国家财产、公共资源等问题时,用来提醒人们应该保护和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
  • 故事起源
    成语“民有”来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国之有道,民知之而好之;国之无道,民知之而恶之。”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对国家道德的评判。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成语“民有”,用来表达人民对于自己的财产和权益的认同和维护。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其中,“民”作为主语,“有”作为谓语。
  • 例句
    1. 我们要保护和维护人民的权益,因为民有。2.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民有的财产和权益。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民有”这个成语的发音和基本含义,将其与人民共同拥有的财产和权益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关联。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人民的权益保护和维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人民权益相关的成语,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珍惜公共财产,因为民有。2. 初中生: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关注民有的权益。3. 高中生:人民的权益是民有的,我们应该为其奋斗。4. 大学生:保护民有的财产和权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