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观之诛
liǎng guān zhī zhū
  • 拼 音:liǎng guān zhī zhū
  • 注 音:ㄌㄧㄤˇ ㄍㄨㄢ ㄓㄧ ㄓ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语本 汉 刘向 《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 舜 有四放之罚,而 孔子 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隋书·高祖纪上》:“近者内有艰虞,外闻妖寇,以鹰鸇之志,运帷帐之谋,行两观之诛,扫万里之外。”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奸雄独立,初明两观之诛;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参见“ 两观 ”。

  • 基本含义
    指两种观念或思想的冲突,其中一种观念被另一种观念所消灭。
  • 详细解释
    两观之诛是一个由“两观”和“诛”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两观”指的是两种不同的观念、思想或立场;而“诛”表示被消灭、打败或摧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一种观念或思想被另一种观念或思想所彻底击败、消灭。
  • 使用场景
    两观之诛常用于形容两种观念或思想的冲突,其中一种观念被另一种观念所征服或消灭的情况。可以用来描述在辩论、争论或思想碰撞中,一方的观点被另一方完全击败的情况。
  • 故事起源
    关于两观之诛的故事并不明确,但这个成语的意义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斗争和哲学辩论。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辩论和争论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试图打败对方的观点。两观之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两观之诛是一个由“两观”和“诛”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1. 在这场辩论中,他的观点完全被对方两观之诛。2. 这本书通过两观之诛的方式,揭示了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较量。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两观之诛”与“观点被击败”相联系,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记忆,比如想象两个人在辩论中,一个人的观点被另一个人完全击败,就是两观之诛。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两观之诛相关的成语,比如“螳臂当车”、“以卵击石”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以丰富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在辩论赛中,用两观之诛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观点。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老师用两观之诛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不同思想之间的斗争。3. 高中生:在社会科学课上,我们经常讨论两个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学习如何进行两观之诛。4. 大学生:在哲学课上,我们研究了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斗争,包括两观之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