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
jī rǎng
  • 拼 音:jī rǎng
  • 注 音:ㄐㄧ ㄖㄤ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参阅《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三国 魏 邯郸淳 《艺经》。
    (2).《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即是 羲唐 化,获我击壤情。”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诗:“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清 方贞观 《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参见“ 击壤歌 ”。

  • 基本含义
    指打破土壤,比喻有力的言辞或行动能够震动人心,引起共鸣。
  • 详细解释
    击壤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它来源于古代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在播种前会举行祭祀仪式,其中之一就是击打土壤以祈求丰收。后来,击壤逐渐引申为比喻用力的言辞或行动能够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让人们感受到共鸣和震撼。
  • 使用场景
    击壤一般用于形容有力的言辞或行动,能够激励人们,打动人心。常常用于描述演讲、文章、音乐、电影等艺术作品或表达方式。
  • 故事起源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陈胜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导者之一。陈胜起义前,他曾经在田间击打土壤,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后来,陈胜的起义行动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社会,激励了许多人加入起义队伍,最终取得了胜利。由于陈胜的行动类似于击壤的祭祀仪式,因此击壤成为了形容有力的言辞或行动的成语。
  • 成语结构
    击壤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击”和名词“壤”组成。
  • 例句
    1. 他的演讲真是一场击壤之作,让人们无不为之动容。2. 这部电影用了极具击壤力量的表现手法,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想象陈胜击打土壤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也可以将“击壤”与“激人心灵”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中的农民起义,了解陈胜等著名领导者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击壤成语的背景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演讲真厉害,像是一场击壤一样,我们都被激励了。2. 初中生:这部电影真棒,剧情紧凑,情感真实,完全是一部击壤之作。3. 高中生:我读了一篇文章,作者用了很多有力的论据和例子,真是一篇击壤之文。4. 大学生:这位演说家的演讲真是一场击壤,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