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理
zhú lǐ
  • 拼 音:zhú lǐ
  • 注 音:ㄓㄨˊ ㄌ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
    (2).考察事理。《旧唐书·代宗纪》:“朕涉道未弘,烛理多昧。”《朱子语类》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为负国溺职……无如烛理不明者,比比皆然。”

  • 基本含义
    烛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烛指蜡烛,理指理解。烛理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烛光照亮事物,使人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事物的道理和真相。
  • 详细解释
    烛理的详细解释是指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和领悟事物的道理和真相。
  • 使用场景
    烛理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深刻、洞察力强,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有智慧、有见识的人。
  • 故事起源
    烛理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代的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故事讲述了当时有一位名叫严武的官员,他在一个夜晚,烛火昏暗的情况下,仔细观察了一只蜘蛛在织网。他通过观察蜘蛛的行为和织网的过程,领悟到了“无意中”的道理。因此,烛理这个成语就形容了严武通过烛光照亮事物,真正理解事物的道理和真相。
  • 成语结构
    烛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是一个具有烛理的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2. 这位教授的烛理非常深刻,他能够解析复杂的问题。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烛光和理解联系在一起来记忆烛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在黑暗中,只有一支蜡烛的光照亮了周围的环境,这时候你能够透过烛光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就是烛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例如“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解了这个数学题后,我终于有了烛理。2. 初中生: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他的烛理非常深刻。3. 高中生: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我通过烛理看到了作者的用意。4. 大学生:这位教授的烛理令我钦佩,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