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急婚族,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的是为追寻物质利益或迫于家庭压力而急于婚嫁的人。
简介
急婚族
“急婚族”指大学还没毕业或者要毕业的女孩子,就开始物色老公,要求其实很简单,对方要有房有车,不要求有钱也要最起码是个白领阶层的男性。
搜索“急婚族”,网页就多达8490项,“急婚族”的火热程度可想而知。北京市妇联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北京婚介网)、京城邂逅婚介所、爱在中国、梦缘婚介所、红娘婚介所等6家传统征婚渠道的婚姻介绍所,发现随着年关的接近,走进婚介所的征婚人士数量确实有所上升,但并没有像外界传言和网上炒作的那样大幅度翻倍“扎堆儿”。在这些婚介所的办公场所,并没有看见“急婚族”扎堆儿的热闹场面,虽然电话声不断,但大部分都是属于咨询类的,正式登记的并不多。
除了传统的婚介所外,网络征婚成了时下热门的征婚渠道,也成了“急婚族”们选择的主要渠道。在网上按照在校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年龄:20至23岁”、“学历:大专至本科”条件进行搜索,发现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数超过了注册会员人数的50%,而一些专门以在校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征婚网更是人气十足,符合中国大学生征婚网的查询结果约有704000个。
社会现状
若以“光棍汉”视角观察,在一个“男多女少”性别严重失衡的社会,却有大批30岁左右的“高龄”未婚女青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新闻中提及的“急婚族”,绝非某个地域所独有的“景观”,已经悄然成为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急婚族”,其实是挑来挑去一场空,眼光太挑剔而误了终身大事。
曾有地产大佬戏言“未婚女青年推高房价”,这话虽然是一句找骂的昏话,却无形中揭示了结婚成本昂贵的事实。如今在城市,动辄几十万的结婚成本,不知吓趴下多少年轻的“光棍汉”。结婚就意味着花钱,买房、买车、买衣服、买首饰、摆酒席、孝敬老人,辛辛苦苦工作十几年,结了婚就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生存压力之下,“想说爱你有多难”。然而,一些可爱的未婚女们,既要面对现实生活,又要照顾到面子,一心只想钓上个“金龟婿”,找一位“养眼”又“实惠”的“花无缺”。这么一来,尽管占据了有利的“嫁方市场”,却愣是一年又一年把自己给荒废。毕竟,完美的“极品好男人”始终是极少数,不可能象在韩剧中那样一抓一大把,偶尔身边闪现几位也多半会被姐妹们捷足先登。好端端一个“嫁方市场”,只向极少数“娶方对象”敞开,自然成了“娶方市场”。
有女性专栏作家提醒过,所谓“好男人”不能光靠碰运气,还要学会自己培养。言下之意,愣头愣脑、邋里邋遢的青苹果,经过一番悉心改造提升,也有“洗心革面”、“改天换日”的奇效。时刻得提醒自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幻想在大街上捡个现成的“好男人”嫁给他,跟买双色球中大奖的概率差不多,倒不如学学“股神”巴菲特的智慧,精心挑选一只有望大幅升值的“潜力股”,再在爱情与婚姻之中长期持有,直到把他调教经营成一支“蓝筹股”。
如上种种已经说明,挑剔的人都是可耻的——当然,“可耻”需要加上引号。为了逃避奋斗,为了满足虚荣心,怀以“天上掉馅饼”的心态看待“另一半”,对待爱情与婚姻具有不劳而获的侥幸,把挑剔的眼光对准每一位无辜的对方,既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又浪费了社会的资源,多少是一种酸涩的“可耻”。该爱就爱,该嫁就嫁,眼光放低一点,多看对方优点,就算不肯随便屈就“歪瓜劣枣”,也总有一款合适的“青菜萝卜”,总不能饿死在望眼欲穿的“海参鲍鱼”上。
最后一招“必杀技”:实在选不定那位“冤家”,就让父母为自己包办吧,“新包办婚姻”既时尚又安全,关键还是不要那么挑剔。
网上征婚
部分刚毕业甚至在校的大学生,不急就业急征婚,有人甚至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娶得好”,为寻觅理想对象,开始尝试网上征婚。 要求男方有房有车
这种大学生“急婚族”,征婚条件往往比较苛刻。一个自称“明朗少女”的22岁沪籍女孩,在某网站的征婚帖子中,要求男方年龄在40岁以下,有房有车,月收入平均2万-3万元,无不良嗜好,不带小孩。她说:“我很快要大学毕业了,现在就业竞争激烈,想要找一份能供得起房子的工作很困难。”问她,征婚是否只是为了买房子,她说:“买房只是一个原因,主要还是想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伴侣在事业上给我帮助,这样至少我可以比别人少奋斗好几年。”一个名为“孤独求爱”的男生也在网上征婚:“希望找到一位能在事业上给我帮助的成功女士。”
有诚意应征者寥寥
“明朗少女”和“孤独求爱”发帖至今,遇到不少应征者,但目前他们还没有遇到满意的对象,绝大部分跟帖者都是来恶搞的。“很多人认为我是在‘卖身’,发一些很淫秽的东西给我,让我很反感”,“明朗少女”说:“我认为两个人的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希望应征的人能以诚相待。”“孤独求爱”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很多在网上征婚的大学生打着寻找真爱的旗帜,他们希望在网上寻觅找到可以跟他(她)“打下爱情基础”的人。但持批评意见的人认为,如果出发点是为就业找“出路”,爱情和婚姻必定会掺杂水分。
网站成为征婚中介
网上有很多专门为大学生设立的征婚网站,“中国女大学生征婚网”会员的注册要求是:女生:1、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2、品貌端正;3、无不良嗜好。男士的要求则高出很多:1、资产10万元以上或年薪5万元以上;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3、硕士生学历以上(以上3条满足其一)。不少“急婚族”还通过正规婚姻介绍所征婚,征婚要求都比较高,而且女生征婚人数多于男生。
就业压力
中国高校毕业生拿着简历奔走于各招聘会之时,但个别女大学生并不急着找工作,却把精力放到了“找对象”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过就业难题,过上舒适的生活,高校中出现了“急婚族”。 “2007年毕业,要求男方年龄在38岁以下,在京工作,有家用轿车和独立住房,月收入2万元左右,无不良嗜好,不带小孩。条件合适者可立即结婚。”这是网名为“温泉静儿”的一名女大学生在网上发的帖。
北京梦缘婚介所经理张洁:“近一个月的征婚人数比上月增加了30%左右,其中在校大学生占8%左右。北京高校聚集区海淀区门市部的大学生征婚人数要稍高些,占总征婚人数的10%左右,其中应届毕业的学生居多。”高校里的“急婚”现象,大学生表示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赞成者认为:“曲线就业”无可厚非。反对者则表示:感情不能用物质来交换。
针对高校里“急婚族”的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造成的。女生在求职时遭遇到的性别歧视、女性工作绩效不易得到肯定和就业压力的无限增加,直接导致在校女大学生会产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
著名婚姻法专家、北大法学院教授马忆南表示,在大学校园萌芽的“急婚族”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应该是一种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双重氛围中滋生的异常现象。
观点交锋
在校大学生急于征婚不急于结婚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急婚族”的真实情况,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吉利大学、北京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7所学校,每所学校随即统计结果表明:58人愿意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成功人士交往,只有8人愿意在物质条件合适的前提下考虑短时间内结婚。对于在校大学生“急婚族”过分强调对方的物质条件,明显分成了两派:
赞成者
“曲线就业”无可厚非“温泉静儿”:“我马上就要毕业了,要在北京找份如意的工作太难了,要供房供车就更难了,能找到一位有经济基础的男士结婚,不仅仅在生活上有所依靠,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生活、工作压力,同时凭对方的经验还能在事业上给自己一定的指点。何乐而不为?再说现在高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工作环境,就算是工作以后再找伴侣,跟现在并无多大变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工作性质的确定,自身的优势反而会越来越小。‘成绩好不如嫁得好’已经成了我们宿舍的统一认识,其他宿舍的同学大都有这样的想法。”
人大四年级学生高小梅:“现在毕业找工作,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找到合适的,我们有的师姐都毕业快两年了,还悬着呢。能先找到有依靠的伴侣,然后再安心地找工作,能做到‘曲线就业’未尝不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不过我们宿舍里有姐妹发帖,但成功的好像还没有。”
中国传媒大学应届毕业生司明辉:“系里我认识的人基本上都认为是这种现象。在眼下这样物质的社会里,很正常。我们学校不少女生毕业就结婚的多了,毕业就有车有房有对象的女生居多,拿没拿证就不清楚了。”
北京青年干部管理学院三年级学生马小梅:“基本物质条件符合再谈其他方面,满意才继续,只要达到法定婚龄,且又符合相关规定,漂亮女大学生征婚找成功人士也没有什么不可。再说大学里的确有部分女生是家里借钱来读书的,如果要靠自己走入社会挣钱还债,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等还了钱还不什么都耽误了?”
反对者
感情不能用物质来交换北师大三年级学生朱小芸:“害怕找不到工作就想先嫁人?我没有听说过,要是这样的话,多读几年书就为了当家庭主妇还不如趁早嫁人更划算。婚姻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我肯定不会选择这条路。”
北大四年级学生张静:“偶尔有这样的念头或想法,特别是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是可以理解的,真要做起来,我觉得没有几人能这样大胆地把自己的青春交付出去。我们班上我没有听说谁去发帖征婚或到婚介所征婚。我们认可的还是靠自我奋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三年级学生肖丽:“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功人士会轻易把自己的辛苦钱让人白花?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太冒险了,反正我是不会选者这样的方式。再说有房有车的负资产一族多了去了,搞不好人财两空。要是不小心遇上‘婚托儿’那就更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