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荠苎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拼音:shí qí zhù

    简介

    一年生草本。茎高20—100厘米,多分枝,分枝纤细,茎、枝均四棱形,具细条纹,密被短柔毛。

    1、植物·石荠苎

    特征

    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0.9—1.7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近基部全缘,自基部以上为锯齿状,纸质,上面榄绿色,被灰色微柔毛,下面灰白,密布凹陷腺点,近无毛或被极疏短柔毛;叶柄长3—16(20)毫米,被短柔毛。总状花序生于主茎及侧枝上,长2.5—15厘米;苞片卵形,长2.7—3.5毫米,先端尾状渐尖,花时及果时均超过花梗;花梗花时长约土毫米,果时长至3毫米,与序轴密被灰白色小疏柔毛。花萼钟形,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外面被疏柔毛,二唇形,上唇3齿呈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中齿略小,下唇2齿,线形,先端锐尖,果时花萼长至4毫米,宽至3毫米,脉纹显著。花冠粉红色,长4—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基部具毛环,冠筒向上渐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扁平,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边缘具齿。雄蕊4,后对能育,药室2,叉开,前对退化,药室不明显。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黄褐色,球形,直径约1毫米,具深雕纹。花期5—11月,果期9—11月。

    用 途

    民间用全草入药,治感冒、中暑发高烧、痱子、皮肤瘙痒、疟疾、便秘、内痔、便血、疥疮、湿脚气、外伤出血、跌打损伤。此外全草又能杀虫,根可治疮毒。

    产地分布

    产辽宁,陕西,甘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下,海拔50—1150米。越南北部,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2、中药材·石荠苎

    别名:鬼香油、小鱼仙草、香茹草、野荆芥、痱子草、土荆芥、野香茹、热痱草、香草、野芥菜、白鹤草、天香油、五香草、土茵陈、紫花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石荠苎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sla scabra (Thumb.) C. Y. Wu et H. W. Li [Orthodon scabra (Thunb.)Hand.=-Mand.;Mosla punctata (Thunb.) Maxim.]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茎直立,四棱形,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16mm,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5cm,宽0.9-1.7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具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疏短柔毛,密布凹陷腺点。轮伞花序2花,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顶生的假总状花序,长2.5-15cm;苞片卵形,长2.7-3.5cm,先端尾状渐尖,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2.5mm,外面被疏柔毛,上唇3齿,卵状披针形,中齿略小,下唇2齿,线形,先端锐尖;花冠粉红色,长4-5mm,外面被微柔毛,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边缘具齿;雄蕊4,后对能育,花药2客观存在,叉开,前对退化;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浅裂。小坚果黄褐色,球形,直径约1mm,具突起的皱纹。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1150m的山坡、路旁、灌丛或沟边潮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四川。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多分枝,长20-60cm,表面有下曲的柔毛。叶多皱缩,展闰后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4cm,宽0.8-2cm,边缘有浅锯齿,叶面近无毛面具黄褐色腺点。可见轮伞花序组成的顶生的假总状花序,花多脱落,花萼宿存。小坚果类球形,表皮黄褐色,有网状凸起的皱纹。气清香浓郁,味辛、凉。

    显微鉴别: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类长方形,稍现层纹,有1-3(-5)细胞的非腺毛,长80-148(-200)μm,基部直径16-32μm,壁上有疣状状突起:尚有少数单细胞头的小遥毛。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有角质层纹理;单细胞非腺毛长24-28μm,短圆锥形。上、下表面叶脉上约有1-4细胞的非腺毛,长45-300μm,外壁有疣状突起;另有单细胞头小腺毛及多细胞关腺鳞,下表面遥鳞很多。

  • 基本含义
    指人们言辞刻薄尖刻,没有一丝温情。
  • 详细解释
    石荠苎,又称石芥菜,是一种生长在石缝中的野菜,形状独特,叶片坚硬而尖锐。以石荠苎为比喻,表示人们言辞刻薄,尖锐而缺乏温情。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不友善、冷酷无情的态度。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们的言辞刻薄,缺乏温情的场合。可以用来形容恶言恶语、冷嘲热讽的言辞。
  • 故事起源
    石荠苎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楚辞·离骚》中的一句诗:“石荠之寄,岩间之石。”这句诗描绘了石缝中的石荠苎,形象地比喻了人们言辞刻薄无情的态度。后来,人们就用“石荠苎”来形容人们言辞刻薄的行为。
  • 成语结构
    石荠苎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石和荠苎。石指的是石头,荠苎指的是一种野菜。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石荠苎这个成语。
  • 例句
    1. 他的话语尖锐刻薄,简直就像是石荠苎一样。2. 别再说这么刻薄的话了,你就是个石荠苎。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走在山间,看到了一块石头,石头上长满了尖锐的野菜,这就是石荠苎。通过形象的联想,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形象。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口若悬河”、“言辞犀利”等,来扩展对言辞刻薄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说话好像是石荠苎一样,一点都不温柔。2. 初中生:她说话的口气像是石荠苎一样,让人很受伤。3. 高中生:他那尖刻的言辞就像是石荠苎,让人无法接受。4. 大学生:他的评论总是带有刻薄的语气,简直就是个石荠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