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葬
jiǎ zàng
  • 拼 音:jiǎ zàng
  • 注 音:ㄐㄧㄚˇ ㄗㄤ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假塟 ”。谓暂时浅埋以待改葬。《三国志·魏志·曹休传》:“ 休 年十餘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 天监 二年亡,年三十四,仍假葬焉。”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假葬》:“ 晋武帝 太康 中,前太子洗马 郄詵 ,寄止卫国文学讲堂十餘年,母亡,不致丧归,便於堂北壁外下棺,谓之假葬。”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典礼》:“《仪礼·士丧礼》之‘肂’即假塟也,谓先掘地揜棺使人不见也。然三月而塟,则殊亦不久。”

  • 基本含义
    假装死去
  • 详细解释
    假葬是指假装死去或者伪装死亡的行为。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人为了逃避困境或者避免危险而采取的一种欺骗手段。
  • 使用场景
    假葬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贬义,形容某人出于自私或者不光彩的目的而采取虚伪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假葬来形容某人为了逃避责任或者逃避惩罚而装死,或者形容某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虚伪的举动。
  • 故事起源
    假葬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做庞涓的人,他曾经犯下了许多罪行,为了逃避惩罚,他决定装死。于是,他请人帮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他自己则藏在棺材里,假装已经死去。然而,他的计划最终被人发现了,他的假葬也变成了一个被人嘲笑的笑柄。
  • 成语结构
    假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假”和“葬”分别表示“假装”和“葬礼”。
  • 例句
    1. 他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采取了假葬的手段。2. 这个政客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做出假葬的行为。
  • 记忆技巧
    可以将“假葬”这个成语和“假装死去”这个意思进行关联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藏在棺材里,假装已经死去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以及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法。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欺骗、虚伪相关的成语,例如“假公济私”、“画饼充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考试没准备好,想要假葬一下,所以装病不去上学。2. 初中生:为了躲避责任,他采取了假葬的方式,不再参加社团活动。3. 高中生:为了逃避处罚,他决定假葬一下,所以不再去上课。4. 大学生:为了逃避债务,他选择了假葬的方式,消失了好几个月。5. 成年人:他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不惜采取假葬这种极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