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权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在除权除息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多数人对该股看好,该只股票交易市价高于除权(除息)基准价,这种行情称为填权。

    除权后股票价格是除权价,比方一只股票是十元,现在要十送十股,送股后的除权价成了五元,再从五元上涨就是填权,再上涨到十元就是填满了权。

    股票除权后的除权价不一定等同于除权日的理论开盘价,当股票实际开盘价交易高于这一理论价格时,就是填权。

    由于公司股本增加或者向股东分配红利,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因股本增加而形成的剔除行为称为除权,因红利分配引起的剔除行为称为除息。

    上市公司在送股、派息或配股时,需要确定股权登记日,在股权登记日及此前持有或者买进股票的股东享受送股、派息或配股权利,是含权(含息)股。股权登记的次交易日即除权除息日,此时再买进股票已不享受上述权利。因此,一般而言,除权除息日的股价要低于股权登记日的股价。

    除权(除息)股与含权(含息)股的差别就在于是否能够享受股利、股息,这也决定了两者市场价值之间存在差异。除权除息日的当天开市前要根据除权、除息具体情况得出一个剔除除权除息影响后的价格作为开盘指导价,称为除权(除息)基准价。

    在除权除息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多数人对该股看好,该只股票交易市价高于除权除息日基准价,即股价比除权除息前有所上涨,这种行情称为填权。倘若股价上涨到除权除息前的价格水平,就称为充分填权。相反,如果多数人不看好该股,交易市价低于除权除息基准价,即股价比除权除息前有所下降,则为贴权。股票能否走出填权行情,一般与市场环境、发行公司的行业前景、公司获利能力和企业形象有关。

  • 详细解释


     举例说明

    例如,公司原来股本为1亿股,每股市价为10元,若该公司以每股送一股的比例实施,则该事实完成后企业实际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总股本增加到2亿股,也就是说转增股本后的两股相当于此前的一股所代表的企业价值,设每股盈利变为0.5元,其市价应相应除权,调整为5元。这样,除权前后企业的市价总值不变,都为10亿元。如果企业不是决定转增股本,而是决定将每股盈利1元全部作为红利派发,那么实施送红利之后,每股实际价值将减少1元,应当对其市价除息,相应调整为9元。

    1)除息基准价的计算办法为:

    除息基准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每股所派现金

    (2)除权基准价计算分为送股股权和配股股权:

    送股除权基准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 1+每股送股比例 )

    配股除权基准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配股价×配股比例)/(1+每股配股比例)

    (3)有送红利、派息、配股的除权基准价计算方法为:

    除权基准价=(收盘价+配股比例×配股价-每股所派现金 )/ 1+送股比例+配股比例

  • 基本含义
    指以权力强行填塞,强加于人。
  • 详细解释
    填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填”意味着填塞,填充;“权”表示权力。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利用权力,强行将某种事物或观点强加于他人,不顾他人的意愿和权益。
  • 使用场景
    填权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权力机构或个人滥用职权,不顾他人权益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强行干涉他人事务或强迫他人接受某种观点的行为。
  • 故事起源
    填权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个官员为了迎合上级的意愿,强行将一只鸭子塞入瓶子中。这个故事寓意着滥用权力,强行干涉他人自由和权益。
  • 成语结构
    填权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填”为动词,表示填塞;“权”为名词,表示权力。
  • 例句
    1. 这个领导滥用职权,经常填权,不顾员工的意见。2. 我们应该反对任何形式的填权行为,维护每个人的权益。
  • 记忆技巧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填权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用权力强行将一些东西填塞到另一个人的嘴里或被迫接受某种观点,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强词夺理”、“强加于人”等,来加深对滥用权力和强行干涉他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不应该填权,应该尊重我们的意见。2. 初中生:政府官员不应该滥用职权,填权会损害公众利益。3. 高中生:在社会发展中,填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导致社会不稳定。4. 大学生: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填权行为,维护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