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伏
kuǎn fú
  • 拼 音:kuǎn fú
  • 注 音:ㄎㄨㄢˇ ㄈ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款服 ”。亦作“欵服”。1.诚心归附。《魏书·神元帝纪》:“始祖召杀之,尽并其众,诸部大人,悉皆欵服。”《旧唐书·任瓌传》:“ 瓌 在 冯翊 积年,人情諳练,愿为一介之使,衔命之关, 同州 已东,必当款伏。” 宋 陆游 《上殿札子》:“ 范仲淹 气压 灵夏 ,故西讨而 元昊 款伏。”
    (2).服罪;招认。《南史·范晔传》:“ 徐湛之 上表告状,於是悉出檄书选事及同恶人名手迹,詔收 综 等,并皆款服,唯 曄 不首。”《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来俊臣 ﹞起谓 兴 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兴 惶恐叩头,咸即款伏。”《金史·佞幸传·萧裕》:“ 海陵 使宰相问 裕 , 裕 即款伏。”

  • 基本含义
    指人谦逊、低头顺从的样子。
  • 详细解释
    款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款”意为谦逊,表示态度谦和;“伏”意为低头顺从,表示服从他人。因此,款伏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谦逊低头,顺从他人的样子。
  • 使用场景
    款伏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的态度或行为。例如,当一个人在领导面前表现出谦逊、低头顺从的态度时,可以说他“款伏领导”。此外,款伏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长辈或有权威的人表示尊敬和顺从的态度。
  • 故事起源
    款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非常谦逊和顺从,对待他人总是非常客气。有一次,孟尝君在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名叫齐人的客人,他非常礼貌地向齐人行礼,并低头表示尊敬。这个场景被后人形容为“款伏”,并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
  • 成语结构
    款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款”作为形容词修饰“伏”,表示谦逊的态度。
  • 例句
    1. 他在老师面前总是款伏恭敬,从不敢有丝毫怠慢。2. 面对长辈,我们应该学会款伏尊敬。
  • 记忆技巧
    记忆款伏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款”字和“伏”字分别与“谦逊”和“低头顺从”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出成语的基本含义。2. 可以将款伏与孟尝君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孟尝君在宴会上谦逊低头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想要更深入了解款伏这个成语的用法和相关故事,可以参考相关的语文教材、词典或网络资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老师面前款伏恭敬,从不敢有丝毫怠慢。2. 初中生:面对长辈,我们应该学会款伏尊敬,不可随意违背长辈的意愿。3. 高中生:在社交场合中,我会学着款伏谦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威。4. 大学生及以上: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学会适度的款伏,尊重上级领导的决策和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