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取
jié qǔ
  • 拼 音:jié qǔ
  • 注 音:ㄐㄧㄝ ˊ ㄑㄩ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君取节焉可也。” 杜预 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恶,食之者不以其恶而弃其善,言可取其善节。”后因以“节取”指取其善节。 明 唐顺之 《与陈苏山职方书》:“言之缕缕,殊愧词不能达意也……幸赐裁酌而节取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四章二》:“故《章句》、《或问》而外, 朱 门诸子所记师言,过口成酸,读者当知节取。”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读书敏求记>校本》:“见闻既博,辨别尤精,但以板本而论,亦可谓之赏鑑家,则仍未尝不节取之。”
    (2).有节制地收取。《晏子春秋·问上七》:“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上无骄行,下无諂德。”
    (3).节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启祯野乘》:“《万石园记》亦有可节取者,仅资谈助,略録於后。” 叶圣陶 《文章例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前面的文章是 徐志摩 先生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一部分,全篇太长,只能节取。”

  • 基本含义
    节省取用,合理利用资源。
  • 详细解释
    节取指的是在使用资源时要节约、合理利用,不浪费。这个成语强调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对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 使用场景
    节取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用食物等资源。也可以用来形容企业或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精打细算、合理利用资源。
  • 故事起源
    关于节取的故事并不明确,但这个成语的含义与中国古代的节俭思想有关。中国古代的节俭思想强调节约、节制和勤俭节约的美德,这种思想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推崇。
  • 成语结构
    节取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节”表示节约,指的是节省资源;“取”表示取用,指的是合理利用资源。
  • 例句
    1. 我们应该节取用水,保护环境。2. 这家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非常节取,减少了浪费。3. 她从小就被教育要节取用电,养成了良好的节约习惯。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节”字和“取”字的意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比如,可以想象在取用资源时要节约,就像是从一个资源库中取出所需的资源一样,要合理利用。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了解更多与资源节约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学习,比如“兢兢业业”、“精打细算”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节取用水,不浪费。2. 初中生:我们应该节取用电,减少能源消耗。3. 高中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节取的意识,合理利用资源。4. 大学生:企业应该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节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5. 成年人: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节取开始,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