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竈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行竈
  • 基本解释

    1.可以移动的炉灶。指燃薪照物的炉灶。《说文·火部》:“烓,行灶也。”《说文·火部》:“煁,烓也。” 清 段玉裁 注:“《小雅·白华》曰:‘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郭璞 云:‘今之三隅灶。’按, 郑 笺云:桑薪,薪之善者,不以炊爨养人,反以燎於烓灶,用炤事物而已。然则行灶非为饮食之灶,若今火鑪,仅可炤物,自古名之曰烓,亦名之曰煁。”
    2.可以移动的炉灶。指烧水煮饭用的简易炉灶。 唐 白居易 《履道西门》诗之一:“行灶朝香炊早饭,小园春暖掇新蔬。”《天雨花》第二回:“窗前一隻小小行灶,家中别无一些米麦。” 郭沫若 《搜苗的检阅》:“然而事实上却只是几个石块所拼斗起来的烧柴草的行灶。”

  • 基本含义
    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有礼貌、有原则。
  • 详细解释
    行竈是由“行”和“竈”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行”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品行;“竈”指灶,比喻家庭的底线和规矩。行竈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有礼貌、有原则。
  • 使用场景
    行竈一词多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常用于教育、道德、礼仪等相关场合。可以用来表达对一个人的赞赏和称赞,也可以用来提醒他人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
  • 故事起源
    行竈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鸿雁》中:“行竈之室,言刍在牖。”意为在行竈的房屋里,嘲笑他们家里只有窗户上的草料。后来,行竈逐渐演变为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
  • 成语结构
    行竈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一直行竈,深受同事和上司的赞赏。2. 她的行竈让人敬佩,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非常有原则。
  • 记忆技巧
    记忆行竈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法。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家里做饭,灶台上的火苗正旺,说明这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有礼貌、有原则。
  • 延伸学习
    学习行竈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礼仪文化,了解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行竈,对老师要有礼貌,对同学要友好。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要行竈,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早退。3. 高中生:学习上要行竈,不抄袭作业,不作弊考试,保持诚实的品质。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行竈,不仅要注重学习,还要注重社交礼仪,尊重师长和同学。5. 成年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行竈,做一个有原则、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