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牍
pàn dú
  • 拼 音:pàn dú
  • 注 音:ㄆㄢˋ ㄉ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批阅公文。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是时 周文勤公 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而 肃顺 亦为户部尚书,同坐堂皇判牘。”

  • 基本含义
    判牍是指判决文书,也用来比喻明确的判断或决定。
  • 详细解释
    判牍一词源于古代司法制度中的判决文书,它是法官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在现代汉语中,判牍常用来比喻明确的判断或决定。它表示对问题、事情或矛盾的明确判断,不容置疑。
  • 使用场景
    判牍常用于描述对某个问题或情况做出明确判断的情况,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例如,在讨论一个争议性问题时,可以说“他的观点很明确,可以说是判牍一般。”又如,当一个人做出了决定并且坚定不移时,可以说“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判牍”。
  • 故事起源
    判牍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在古代,法官在处理案件时需要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做出明确的判决,并将判决书写成文书,以作为判决的依据和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判牍逐渐成为了比喻明确判断或决定的成语。
  • 成语结构
    判牍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判”是动词,表示判断、决定的意思;“牍”是名词,指写有文字的木板或纸张。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明确判断或决定的意思。
  • 例句
    1. 他的答案很判牍,没有丝毫的犹豫。2. 在这个问题上,我已经做出了判牍,不会改变主意。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判牍这个成语:1. 将“判”字与判断联系起来,判断需要做出明确的决定。2. 将“牍”字与写字联系起来,判决文书需要书写。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判决文书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他与判断、决定相关的成语,如“明察秋毫”、“一刀两断”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考试时判牍了我的答案是正确的。2. 初中生:在班级选举中,同学们对候选人的表现进行了判牍。3. 高中生: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需要做出判牍,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判牍。5. 成年人:在职场中,领导需要对员工的表现进行判牍,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