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
pǐ zi
  • 拼 音:pǐ zi
  • 注 音:ㄆㄧˇ ˙ㄗ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痞子 pǐzi
    (1) [ruffian] 流里流气的人;恶棍;流氓无赖
    (2) [mass in the abdomen]∶医家称经久不愈的腹内痞块

  • 英文翻译

    1.ruffian; riffraff

  • 详细解释

    (1).旧时医家指经久不愈、腹有痞块的疟疾。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医药》:“ 俞老医 云:‘医家怕四子:口,痞子;疟,顿子;嗽,攧子;痢,市子,或作世子。’此皆医行市语也。”参见“ 疟母 ”。
    (2).恶棍;流氓无赖。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章:“这一次,他由一个什么人全轻视过他的‘痞子’,竟当了乙等劳动模范。”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是那个痞子漏勺子 老七 , 罗 府上的清客。”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民党右派说:‘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是惰农运动。’”

  • 基本含义
    指行为乖张、叛逆的人,特指在社会道德规范下行为不端的年轻人。
  • 详细解释
    痞子一词起源于明代,最初指的是性格狂妄、行为放荡的人。后来逐渐演变为指行为不正派、不守规矩的人。痞子的特点是喜欢逞强、不拘小节,常常以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行事。
  • 使用场景
    痞子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不守规矩的年轻人。在社交场合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举止不得体,不守规矩,甚至有些叛逆。
  • 故事起源
    痞子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小说中有一个角色叫痞子蔡,他是一个性格放荡、行为不端的人物。从此,痞子一词开始被用来形容行为放荡、不守规矩的人。
  • 成语结构
    痞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是个痞子,经常打架斗殴。2. 这个年轻人真是个痞子,总是不守规矩。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水浒传》中的痞子蔡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痞子蔡的行为放荡、不守规矩的形象,可以帮助记住痞子一词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与痞子相关的成语,如痞子英雄、痞子弟、痞子兄等,进一步丰富对痞子一词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痞子,老师都管不住他。2. 初中生:他整天打架斗殴,真是个痞子。3. 高中生:他总是违反校规,真是个痞子。4. 大学生:他不守规矩,经常迟到早退,真是个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