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诸水滨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wèn zhū shuǐ bīn ㄨㄣˋ ㄓㄨ ㄕㄨㄟˇ ㄅㄧㄣ

    问诸水滨(問諸水濱) 

    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涉。语出《左传·僖公四年》:“ 齐侯 以诸侯之师侵 蔡 。 蔡 溃,遂伐 楚 。 楚子 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 对曰:‘……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 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 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若夫 昭王 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亦省作“ 问水滨 ”。 元 方回 《次韵伯田见酬》之二:“世故吾其问水滨,向来不合典班春。”

  • 基本含义
    指通过多方询问来获取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 详细解释
    问诸水滨是一个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问”表示询问,向他人请教;“诸”表示众多的,多个人或事物;“水滨”表示水边或江岸。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向众多人请教,在水边或江岸上进行询问,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意见。它强调了通过广泛的调查和咨询来做出决策的重要性,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通过向多方面的人咨询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意见。它适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在需要做出复杂决策或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的情况下。例如,在商业决策中,当需要评估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因素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广泛调查的重要性。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想要征伐楚国,但对楚国的实力和态势并不了解。于是,他派遣使者到楚国的水滨地区,向当地的渔民、商人等多方面的人询问有关楚国的情况。通过询问,他获得了大量关于楚国的信息,从而制定了更合理的战略。
  • 成语结构
    这个成语的结构是“问+诸+水滨”,其中“诸”是多个人或事物的意思,表示众多的意思。
  • 例句
    1. 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问诸水滨,听取不同人的意见。2. 作为领导者,你需要问诸水滨,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站在水滨地区,周围有很多人,你在向他们提问,询问各种问题。这样的想象场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决策相关的成语,如“三思而后行”、“量力而行”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于是我问诸水滨,最后找到了答案。2. 初中生:在选择选修课时,我问诸水滨,听取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最终决定选修音乐课。3. 高中生:在准备大学申请时,我问诸水滨,向学长学姐们请教了很多关于选校和专业的问题。4. 大学生:在准备毕业论文时,我问诸水滨,向导师和同学们咨询了很多关于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