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路
lǐ lù
  • 拼 音:lǐ lù
  • 注 音:ㄌㄧˇ ㄌ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名)思想或文章的条理。理路不清的文章最难改。(作主语)
    (2) (名)〈方〉道理。他每句话都在理路上;使人不能不心服。(作宾语)
    [构成]
    偏正式:理(路

  • 英文翻译

    1.(思想或文章的条理) (of ideal or articles) proper arrangement or presentation; orderliness

  • 详细解释

    (1).理论;道理。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诗有辞前意、辞后意。 唐 人兼之,婉而有味,浑而无迹。 宋 人必先命意,涉於理路,殊无思致。”《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十·艮斋诗集》:“﹝ 克中 ﹞诗颇近击壤一派,多涉理路,而抒情赋景之作,亦时有足资讽咏者。”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因为注重辩,故《大取》对于立辞的理路有所阐发。” 吴组缃 《山洪》十八:“大军一到,又要抽丁,虽然自己没有想到,却是最浅显的理路。”
    (2).思路;条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时文诗古文》:“时文虽无与诗、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终不分明。” 夏衍 《追念瞿秋白同志》:“他的文章理路清楚,例证确切,通俗易懂。”
    (3).纹理,纹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小山》:“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

  • 基本含义
    指思路明确,逻辑严密,合乎道理。
  • 详细解释
    理指思考,路指道路,理路即思考问题时按照合乎逻辑的道路思考,不偏离主题,不走弯路。
  • 使用场景
    可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故事起源
    成语“理路”源于《汉书·艺文志》的《杂著》一书,书中记载了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叫杨修的学者。杨修精通经史文学,思维敏捷,善于推理和辩论。他的学术成就和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后人,因此“理路”成为形容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人的成语。
  • 成语结构
    动词+名词
  • 例句
    1. 他思维敏捷,分析问题总是能够很快理路。2. 在论证问题时,我们应该按照合乎逻辑的理路进行思考。
  • 记忆技巧
    可以将“理路”拆分为“理”和“路”,并将其与思考问题时合乎逻辑的思路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学习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解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够很清楚地理路,让我们更容易理解。2. 初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会先理路,然后按照逻辑顺序展开论述。3. 高中生:解数学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够清晰地理路对于解题很有帮助。4. 大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理路思考问题,确保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