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姓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拼音:mí xìng

    简介

    糜姓起源于夏代,是以职业和所从事的对象为姓的姓氏。夏代有同姓诸候,专门种植豆黍之类的农作物,其中有“糜子”,为主要作物。种植这种作物,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生产活动,因为每年有可靠的收成,因此,种糜的族人富裕而昌盛,后人不以职业为姓,世代姓糜,称糜氏。《百家姓考略》称:“糜,夏同姓诸候有糜氏之后。”又,商周之际有靡(糜)国,国人以糜为姓。见《周书》。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糜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典籍《周书》中的记载:“商周之际有麋(糜)国,国人以糜为姓。”

    古糜子国(麋子国)源起于夏王朝时期的大禹后裔的诸侯国,商王朝时期沿袭。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受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个大夫受封于南郡糜亭(今河南汝南),称糜君。在糜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糜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糜氏正确读音作méi(ㄇㄟ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工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右工尹,其名为熊糜,史称工尹糜,负责军事外交事务和军械制造。 在春秋晚期,楚国与吴国争霸,两国之间战乱不断。在周敬王姬丐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军攻入楚国,但不久吴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阖闾派专诸以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国公子掩余、公子烛庸正率军

    糜姓围攻楚国重镇潜城(今湖北潜江),得知消息后放弃攻城,一奔徐国(今江苏徐州),一奔钟吾国(今江苏新沂)。

    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夏,吴王阖闾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这两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楚国避难。吴王阖闾大怒,要求楚国引渡这两个叛徒,楚昭王熊壬(芈轸)当然不肯,吴王夫差遂再派大军攻入楚国并包围了潜城。当时,楚国令尹子常、工尹糜就受命率军援救潜城,与吴军对峙于穷邑(今湖北广水)。不过,最终还是没能救得了公子掩余、公子烛庸的性命。

    在工尹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糜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糜氏正确读音作méi(ㄇㄟˊ)。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职业称谓汉化为氏。

    蒙古族胡尔申巴达氏,源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的职业工匠。胡尔申巴达氏族专职加工制作一种茶点,即以糜子经过闷蒸、锅炒、碾磨等制成的炒糜子,人们常用奶茶冲泡这种炒糜子来招待客人,香醇可口,是蒙古族同胞最喜食的一种茶点。“胡尔申巴达”,就是这种炒米的蒙古语称谓,汉称“炒糜子”。 “胡尔申巴达”易制作,经久不坏,取食方便,是蒙古族游牧过程、抵御灾荒的保障性食物,因此,后来人们将这类食品加工工匠按职业称谓呼为姓氏,即胡尔申巴达氏。

    元末明初,即有蒙古族胡尔申巴达氏取汉义冠汉姓为糜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糜氏正确读音作mí(ㄇㄧˊ)。

  • 基本含义
    指荒废、败落、衰败的意思。
  • 详细解释
    糜姓源于姓氏“糜”,意为衰败、败落。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个人的衰落和败落的状态。
  • 使用场景
    糜姓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国家、家族、事业等的衰败和败落。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道德败坏、生活困顿等情况。
  • 故事起源
    糜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家族,糜氏家族。糜氏家族在中国古代曾是一个有名的大家族,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糜氏家族逐渐衰败,成为了一个糜姓。因此,糜姓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衰败、败落的状态。
  • 成语结构
    糜姓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糜”是姓氏,“姓”是动词,表示属于某个姓氏。
  • 例句
    1. 这个国家经历了战争和内乱,陷入了糜姓的状态。2. 他曾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但由于投资失败,现在陷入了糜姓。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成一个姓氏“糜”,这个姓氏代表了衰败、败落的状态。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糜氏家族的历史,了解他们的兴衰原因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小村庄经历了洪水,变得一片糜姓。2. 初中生:他曾是一个有前途的学生,但由于游戏成瘾,现在成了个糜姓。3. 高中生:这个国家经历了内战,陷入了糜姓的状态。4. 大学生:他曾是一个有潜力的创业者,但由于管理不善,现在企业陷入了糜姓。5. 成年人:这个社区曾是一个繁荣的地方,但由于环境恶化,如今变得一片糜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