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子
sú zǐ
  • 拼 音:sú zǐ
  • 注 音:ㄙㄨˊ ㄗ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俗子 súzǐ
    [mediocre person] 俗人
    凡夫俗子

  • 详细解释

    指见识浅陋或鄙俗的人。 唐 牟融 《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一:“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若庸夫俗子,用金帛相购请,虽穷饿,掉头弗顾也。”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二章:“成童之时,便有志於圣贤之学,乡里俗子笑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古之雅人,曾谓妇人俗子,看画必问这是什么故事,大可笑。”

  • 基本含义
    指平凡庸俗、缺乏修养的人。
  • 详细解释
    俗子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俗”和“子”两个字组成。俗,指一般人的言行举止,常常带有贬义;子,表示人。俗子指的是平凡庸俗、缺乏修养的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懂礼貌、没有教养、没有修养的人。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行粗俗、不讲礼貌、缺乏修养的人。可以用来描述某人的品味低下、文化水平不高、举止不雅等。
  • 故事起源
    关于俗子的具体故事起源并不清楚,但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养、礼仪和道德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中,修养和教养被视为一个人的重要品质,而缺乏修养的人则被认为是俗子。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式上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行为举止粗俗,完全是个俗子。2. 这些素质低下的人真是一群俗子。3. 不要和那些俗子一般见识。
  • 记忆技巧
    可以尝试将“俗子”与“庸俗”的发音相连,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此外,可以通过构思一个庸俗、缺乏修养的人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修养、礼仪和道德相关的成语,如“君子”、“小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从小就习惯了粗鲁的言行,真是个俗子。2. 初中生:这些不懂礼貌的同学简直是一群俗子。3. 高中生:他的举止太粗俗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被教育的,简直就是个俗子。4. 大学生:某些人的品味真是俗不可耐,完全是一群俗子。5. 成年人:那些没有修养的人真是一群俗子,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和他们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