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讬
tuī tuō
  • 拼 音:tuī tuō
  • 注 音:ㄊㄨㄟ ㄊㄨㄛ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推引依托。 汉 徐干 《中论·谴交》:“﹝ 桓灵 之世﹞下及小司,列城墨綬,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把臂捩腕,叩天矢誓,推託恩好,不较轻重。”
    (2).亦作“ 推托 ”。托故推脱或拒绝。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祖杰》:“此事我已供了,奈何推托?”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夫人失信,推託别词。”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那禀告父母的话,大半还是推託之词。”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可恨我一写信要 中国 书,她们便有百般的阻拦推托。”

  • 基本含义
    推诿、推辞。
  • 详细解释
    推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推卸责任、推辞事情的行为。它表示一个人不愿意承担责任或者推脱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 使用场景
    推讬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工作中的责任推卸、家庭中的责任逃避、学习中的任务推辞等等。它可以形容一个人不愿意承担责任,或者推脱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 故事起源
    推讬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官员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罚站在大街上接受群众的责骂。这个官员觉得很丢脸,于是他找了一个替身,让替身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接受群众的责骂。当群众发现这个官员在推卸责任时,就用“推讬”来形容他。
  • 成语结构
    推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推”是动词,表示推卸;“讬”是动词,表示承担。
  • 例句
    1. 他总是推讬责任,从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2. 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他又开始推讬了。
  • 记忆技巧
    你可以通过将“推讬”这个成语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例如想象一个人在工作中总是推卸责任,或者一个学生总是推辞做作业。这样,你就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推讬”相关的成语,例如“推诿托辞”、“推三阻四”等等。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推讬,我会承担自己的错误。2. 初中生:他总是推讬不想参加班级活动。3. 高中生:她推讬自己没有完成作业,结果被老师批评了。4. 大学生:他总是推讬不愿意参与社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