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匡
wèi kuāng
  • 拼 音:wèi kuāng
  • 注 音:ㄨㄟˋ ㄎㄨ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论语·子罕》:“子畏於 匡 。” 刑昺 疏:“子畏於 匡 者,谓 匡 人以兵围 孔子 。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於 匡 ’,其实 孔子 无所畏也。”后以“畏 匡 ”为困厄之典。畏,通“ 围 ”。 唐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感悦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远迁逾 桂岭 ,中徙滞 餘杭 。顾土虽怀 赵 ,知天詎畏 匡 !”

  • 基本含义
    畏惧正直的人或劝诫的言论。
  • 详细解释
    畏匡是由“畏”和“匡”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畏”表示害怕、敬畏,“匡”表示正直、纠正。畏匡的基本含义是指害怕正直的人或害怕纠正的言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对于正直、纠正的恐惧和回避。
  • 使用场景
    畏匡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那些害怕被正直人士批评或者害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指导的情况。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胆小怕事、不敢直面问题、害怕承担责任的人。
  • 故事起源
    畏匡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襄公十七年》。故事讲述了齐襄公在位时,有一位名叫孟良的大夫,他对国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些批评和建议。然而,齐襄公却害怕听到真实的建议,因此对孟良的言论感到恐惧和回避。于是,人们就用“畏匡”来形容那些害怕被正直人士批评或害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指导的人。
  • 成语结构
    畏匡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明了。
  • 例句
    1. 他是一个畏匡之人,从来不敢对领导提出自己的想法。2. 这个公司的老板很畏匡,不喜欢听到员工的批评和建议。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畏匡”的发音“wèi kuāng”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正直的人或者接受纠正的时候,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这样就可以将“畏匡”和这种情感联系起来,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正直、纠正相关的成语,例如“匡时济世”、“直言敢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敢对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我怕老师会畏匡我。2. 初中生:他是一个畏匡之人,从来不敢对同学的错误进行纠正。3. 高中生:在演讲比赛中,我敢于畅所欲言,不畏匡他人的评判。4. 大学生: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勇于批评和纠正,而不是畏匡他人的反对。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畏匡”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