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礼
kàng lǐ
  • 拼 音:kàng lǐ
  • 注 音:ㄎㄤˋ ㄌ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抗礼 kànglǐ
    [(meet) as equals] 行平等的礼。又作“亢礼”、“伉礼”
    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 英文翻译

    1.(以彼此平等的礼节相待) equal; treat each other as equals without regard to etiquette or formalities

  • 详细解释

    行对等之礼;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史记·货殖列传》:“ 子贡 结駟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唐 刘肃 《大唐新语·知微》:“ 隋 吏部侍郎 高构 典选銓综,至 房玄龄 、 杜如晦 ,愕然正视良久,降阶抗礼,延入内斋共食。”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刘致君见异人》:“ 致君 载酒往,见客前揖。客亦与之抗礼。”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西方诸国,上者藩侯,下者地主,平民皆不得与抗礼。”

  • 基本含义
    指不向对方行礼,表示抗拒、反抗的态度。
  • 详细解释
    抗礼是由“抗”和“礼”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抗”意为抵制、抵抗,表示不屈服;“礼”意为礼节、仪式,表示向对方表示尊敬。抗礼的意思是指不向对方行礼,表示抗拒、反抗的态度。
  • 使用场景
    抗礼一词常用于形容某人不屈服于权威或不接受别人的规范,表达对不公正或不合理行为的抗议和反抗。在社会正义、人权等领域的讨论中,抗礼常被用来形容抵制不公平待遇或违反道义的行为。
  • 故事起源
    关于抗礼成语的起源,目前尚无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推测,这个成语可能源自古代礼仪之中,有人因不满或反对而拒绝行礼,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 成语结构
    抗礼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抗”为动词,表示抵抗;“礼”为宾语,表示行礼。
  • 例句
    1. 他因为对这个政策不满,故意抗礼示威。2. 她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毅然抗礼,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正中央,面对众人行礼,而在这个人中间有一个人在抗议,不向他行礼,表达自己的抗拒态度。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抗礼相关的成语,如抗拒、反抗、抵制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那个班级的规定,所以我决定抗礼,不参加他们的活动。2. 初中生:他因为不满老师的不公正评分,敢于抗礼,向学校提出了申诉。3. 高中生:面对校园霸凌,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一起抗礼,维护我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