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
shì wēi
  • 拼 音:shì wēi
  • 注 音:ㄕㄧˋ ㄨㄟ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动)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威力的集体行动。向当局示威。(作谓语)
    (2) (名)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力量。
    [构成]
    动宾式:示|威

  • 近义词

    请愿

  • 英文翻译

    1.demonstrate; display one's strength
    2.【经】 demonstrate

  • 详细解释

    ◎ 示威 shìwēi
    [demonstrate] 显示威力;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示威游行
    小王挥舞着拳头,向小李示威
    (1).显示威力。《左传·昭公十三年》:“ 叔向 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 杜预 注:“知 晋 德薄,欲以威服之。”《北史·元澄传》:“ 郑国 寡弱,摄於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以示威。” 萧军 《羊》二:“它已变得残暴,过度地挺起它的脖子,挥舞着长角向它的囚伴示威!”
    (2).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周恩来 《关于武汉工作问题》:“只有少数先进分子的单独示威是失策,应准备发动广大的群众性的示威。” 邹韬奋 《经历》四九:“她又领导同学驱逐校长,罢课示威。”

  • 基本含义
    指群众或团体为表达不满、要求改革等目的而集结、游行、示威的行为。
  • 详细解释
    示威是指通过集结、游行、示威等方式来表达不满、要求改革等目的的行为。示威通常是一种公开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声援口号、悬挂标语、举牌等方式来表达观点和诉求。示威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带有暴力倾向的,具体取决于参与者的行为和目的。
  • 使用场景
    示威通常发生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问题或不满的情况下。示威可以用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不满、要求改革的呼声,也可以用于争取劳工权益、环保等方面的诉求。示威可以在各种场合中发生,如街头、广场、政府机关等地。
  • 故事起源
    示威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水浒传》中。故事中,宋江为了抗击腐败的官员,带领一群义士在梁山泊集结,并在梁山泊附近的村庄游行示威,以表达他们对不公正的政府行为的不满。
  • 成语结构
    示威是一个动词短语,由“示”和“威”两个字组成。
  • 例句
    1. 今天,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示威,要求政府改善教育条件。2. 工人们举行示威,呼吁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环境。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示威的场景和行为来记忆该词语。例如,想象一个人手持标语在街头游行示威的情景,或者用手势模拟示威的动作,以帮助记忆该词语的含义和发音。
  • 延伸学习
    了解示威的历史背景和不同国家示威的特点,可以深入了解示威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示威活动,呼吁大家一起保护环境。2. 初中生: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示威,要求学校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3. 高中生:学生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4. 大学生:我们学生会组织了一次示威,抗议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要求学校采取更严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