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縻
jī mí
  • 拼 音:jī mí
  • 注 音:ㄐㄧ ㄇ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羈靡 ”。亦作“羇縻”。1.系联。《汉书·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 蓬莱 者终无验……天子犹羈縻不絶,几遇其真。” 颜师古 注:“羈縻,繫联之意。马络头曰羈也。牛靷曰縻。”
    (2).笼络;怀柔。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其义羈縻勿絶而已。”《汉书·匈奴传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羈靡不絶。”《旧唐书·徐坚传》:“ 坚 以蛮夷生梗,可以羈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远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 蒙古 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清 龚自珍 《对策》:“臣考 三代 之于荒服,羇縻之而已。”
    (3).束缚;控制。 三国 蜀 诸葛亮 《答法正书》:“文法羈縻,互相承奉。” 唐 高适 《奉和鹘赋》:“嗟日月之云迈,犹羈縻而见婴。”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二》:“古者洪荒之世……政刑未备。羈縻所及,大者百里而已。”
    (4).拘禁。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予羈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清 李渔 《蜃中楼·授诀》:“朕见他是个有用之才,不忍加之屠戮,羈縻在 洞庭 东海 之间。”
    (5).指羁縻州。 唐 皮日休 《忧赋》:“是以先王谓之荒服,后嗣谓之羈縻。” 宋 欧阳修 《<五代职方考>序》:“ 唐 之封疆远矣,前史备载,而羈縻寄治虚名之州在其间。”参见“ 羈縻州 ”。

  • 近义词

    笼络

  • 反义词

    放纵、斥逐、拘谨、收敛、抑制、约束

  • 基本含义
    指统治者控制边疆地区的政策和手段。
  • 详细解释
    羁縻一词源于古代中国,是指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一种特殊管理政策。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常常通过控制边疆地区的人民、资源和行政权力来维持边疆的稳定。羁縻政策通常包括派驻官员、设立边防军队、征收税收、建立行政机构等手段,以确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
  • 使用场景
    羁縻一词常用于描述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政策和手段。可以用于政治、历史、社会等领域的讨论和分析中。
  • 故事起源
    羁縻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如《史记》和《汉书》等。羁縻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经常被使用,尤其是在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中。这种政策的目的是维持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也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 成语结构
    羁縻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统治者通过羁縻政策,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2. 在古代,羁縻政策对于维护边疆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成语羁縻:1. 将“羁”字和“縻”字分别单独记忆,然后再将两个字连在一起。2. 将成语羁縻与边疆地区的统治关系联系起来,形象化地想象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边疆地区的情景。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羁縻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方式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古代的统治者通过羁縻政策来控制边疆地区。2. 初中生:我在历史课上学到,羁縻是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一种特殊管理政策。3. 高中生:我对羁縻政策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4. 大学生: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