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官现象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童官现象是指中国当代中小学生在社会官本位的影响之下,人人想当官的现象。中小学生为了在学校里当班干部,贿选成风,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童官现象-官位

    小组长、课代表、委员、副班长、班长,如今,在小学的一个班里,设置的班干部岗位不少,细数之下,有近20个。

    每个班的班干部岗位设置是这样的:

    小组长,以每一排为一个单位设置,按学科分类。一般一排会设置3个小组长,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组长,主管收发作业、打扫卫生;

    课代表,以班级为单位设置,主要也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负责全班三门学科的作业收发;

    委员,也是以班级为单位,数量较多,如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纪律委员、音乐委员、体育委员等;

    副班长,一位;

    班长,一位。

    另外,以学校为单位,还有大队委,设置大队长、副大队长,以及分管学习、劳动、纪律等工作的委员。

    童官现象-校园官本位

    有媒体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有九成,其中七成小学生想当班里的“一把手”,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

    当官原因

    一是当官可以满足小孩的虚荣心,可以施展自己手中的权利制约他人;

    二是当官后,会有同学投其所好,花钱请吃零食,还有礼物相送。

    三是学委会经常和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班级里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课代表收作业和老师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和老师沟通的机会就多,因此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直接可以问老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四是许多小学生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班级里当上“官”,是想让孩子在小学积累当干部的经验,到了初中以后,班主任老师就会对曾经当过班干部的孩子另眼相看。

    竞选

    1、每到10月前后各中小学改选学生干部时,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往往会接到来自各种渠道的“说情电话”,希望能给某某一个“展示的机会”。

    2、参与竞选者拿着家长给的零用钱请同学吃饭,给同学买礼物,提前拉选票,想以此增加竞选班干部的筹码;

    3、更有甚者,全家总动员,印海报、做PPT大势宣传,以期先声夺人;

    预防

    试行“人人当官”

    为了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哈尔滨市许多中小学的班主任让全班的学生都能当一回班干部,给班级设置了很多“官衔”:如卫生监督员、纪律监督员、班主任助理。经过班干部轮换制后,所有学生都能当上班干部。这种选拔班干部的方法也在试行阶段,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学生毛遂自荐

    班主任设置了许多岗位,由学生来主动应聘。首先想当班干部的学生要先推荐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后,再通过班级里的公开竞聘会,由师生共同确认班干部人选。

    班干部轮流当

    为了能让每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明明知道有些学生不是最优秀、最称职的,但还是要每名学生都轮流担任班干部工作。班干部岗位可以多设,每一个学科就有两名课代表,谁负责收作业,谁负责收卷子都落实到人头。这种轮流当班干部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先试用后选举

    先派两名在小学曾当过班干部的学生临时管理班级。让学生间互相熟悉,方便老师观察学生们的工作能力。两周后,由学生竞聘上岗,全班学生参与公开选举。

    先民主后集中

    现在好多学生非常崇拜学习好的同学,认为只要学习好什么方面都强,所以学生在选举班干部时,通常将学习好放在首位,不能综合地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干部是班主任老师的助手,所以在选拔班干部的时候不能完全由学生选。选择班干部应该有民主同时也讲集中。如果两名学生在竞选时分别获得50票和45票,但可能选择得45票但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当班干部。

    童官现象-现象反映

    实际上,孩子从小就喜欢当官更多是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是因为当官有太多的好处,才驱使学生家长想方设法去为孩子“谋”个一官半职。而家长的这种“热情”又进一步助长了小学生的“官欲”膨胀,致使这一现象愈演愈烈。

    首先,推行班干部竞聘上岗的指导思想有失偏颇。前些年,很多学校纷纷实行班干部竞聘制度,强调这一创新举措可以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向上、不断完善的进取心理,帮助学生培养“领导意识”、“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可实际上学生干部担当更多的是一种服务和责任,其次才是能力的锻炼,而我们的指导思想侧重于帮助学生培养“领导意识”、“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这就本末倒置,在客观上为小学生“当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在于政策不当。几乎是所有地方都明确规定班干部可以在“小升初”时加分,有段时间甚至出台政策规定优秀班干部在高考时都可以加分。在这种政策“鼓励”下,孩子及其家长们自然对班干部趋之若鹜,自然削尖脑袋想“当官”了,出现给小学生“跑官”甚至“买官”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学校没能坚守教育的底线,屈服于社会的压力,甚至迎合这种不正之风。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干部很可能就是未来的“领导干部”,又由于时下干部是个极其抢手的职业,越来越多的人想让自己的孩子领先一步,跻身班干部行列。而学校、班主任在众多家长要求“给孩子官当”的压力下,胡乱编造“干部岗位”,甚至出现“门官”(专司关门之责)之类的笑话和全班皆为“官”的尴尬局面,在相当程度上污染了校园风气,造成孩子心态失衡。

    由上可见,小学生“官瘾”如此之大,最该抱怨的恰恰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己。

  • 基本含义
    指年纪尚幼的人担任官职,形容社会风气败坏,权力腐败。
  • 详细解释
    童官现象是指年纪尚幼的人被任命为官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担当重要职务。这种现象暗示了社会风气败坏,权力腐败的情况。童官现象的出现通常会导致政府管理的混乱和不公正。
  • 使用场景
    可以用于描述一些组织或机构中,年轻而无经验的人被提拔到高层职位,从而导致管理混乱和不公正的情况。
  • 故事起源
    童官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有些统治者喜欢任命年轻的官员,希望他们能够为自己服务。然而,这些年轻的官员通常缺乏经验和能力,无法胜任重要职务。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批评,成为了一种贬义的描述。
  • 成语结构
    童官现象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童官”和“现象”。
  • 例句
    1. 这个公司的童官现象严重,导致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2. 这个学校的童官现象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他们认为年轻的教师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教育孩子。
  • 记忆技巧
    可以将“童官现象”与年轻人担任高职位的情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年幼的孩子戴着官帽,坐在官府的位置上,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员任命制度,了解官员的选拔标准和职责。也可以了解现代社会中权力腐败和不公正的情况,以及如何提高社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说政府里有童官现象,就是年纪小的人当官,不懂事。2. 初中生:我在历史课上学到了童官现象,觉得这样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不利。3. 高中生:童官现象是社会风气败坏的表现,我们应该关注并批评这种现象。